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包拯的月牙疤竟是这样来的?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52: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包拯的月牙疤竟是这样来的?

包拯额头上那个月牙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几百年。有人说他是被马蹄踢伤,有人说是天生胎记,甚至还有人说那是他从天上下来的证明。但其实,这可能只是后世文艺作品为了让他看起来更酷而加上的设定。

01

包拯其人:从进士到枢密副使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出身官僚世家。29岁考中进士,登上仕途。他历任地方官、御史、谏官等职,最后官至枢密副使。包拯以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称,不畏权贵,执法严峻。他曾在奏疏中提出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他还建议练兵选将、加强边境防卫。在地方任职期间,包拯兴利除弊,关心百姓,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他恪守孝道,初做官时,因为父母年老,主动解官归乡,人生最要求上进的十年就这样过去。他清廉守正,衣服、器用、饮食一如布衣百姓,并且定下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最有名的断案故事发生在开封府。他上任伊始,便敞开衙门,使得百姓得以进入大堂,直接向自己告状。在开封府时,有百姓卖柴火被抢,防卫之时被打伤。包拯下令对抢劫者施以笞刑,开封府推官吕公孺说:“盗而伤主,法不止笞。”坚决不同意包拯的判罚。包拯知错能改,并称赞公孺坚持原则。包公的墓志里也记录了不少案件,其中有一个从舅犯法案:“公性严毅,有从舅犯法,公挞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则说包拯将从舅处死了。还有一个贵臣拖欠财货案。有权贵拖欠他人货物,包拯下令命其偿还,权贵不听,于是包拯将其传唤至庭前,与原告对质。权贵十分窘迫,归还了财物。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录了一事。包公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有百姓犯法,应当受杖刑,为免皮肉之苦,便贿赂胥吏。胥吏为他出主意,让他在包公下令行刑之时喊冤,自己则故意对其大声呵斥,不许其申辩。包公认为胥吏仗势欺人,于是杖责了胥吏,宽宥了罪犯。殊不知这样却正中他们的下怀。沈括最后总结说:“小人为奸,固难防也。”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到,包拯绝不是事事都能明察秋毫,他也会犯错。这样的表现,可以算作一个称职有为的能吏,却远远达不到断案如神的地步。但是,包拯展现出了一些可贵的精神特质:不畏权贵,明察机智,大义灭亲,爱民如子。

02

从白面书生到黑脸包公

真实的包公到底长什么样?据包公的门生兼儿女亲家张田记载,包公“面白皙,有丰仪”,完全是一个白面书生的形象。那么,包公的脸是怎么变黑的呢?

包公脸由白变黑,是渐变,不是突变。宋代时,就已经有包公的话本了,比如《合同文字记》《醉翁谈录》等,都没有提到包公的长相。元代时,包公脸也还没有变黑。元杂剧中,包公形象出现很多次,不过这时主要是从性格上刻画包公,说他聪明正直、刚猛严明,没有过多描述包公的面相。不过这些剧本将包公形象不断加码,给他装备了势剑(相当于尚方宝剑)和金牌,具备了“昼断阳间,夜断阴朝”的超凡能力。

明代时,包公脸开始变黑,不过还没有全黑,这时是“以丑为主”。明代通俗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很多包公相貌丑陋的描述,简直是个丑八怪。《珍珠记》说包公自幼长得丑,爹娘兄弟欺负他,由嫂嫂抚养长大(实际上包公父母俱全,包公极其孝顺)。《还魂记》中,有个人物骂包公:“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稀稀红毛头。”《包待制出身传》中说,包公父亲嫌他丑,想淹死包公。这时,虚构的嫂子又出现了,认为包公长得丑,是“定国安邦”的异相:“三叔虽然生得丑,一双眉眼怪双轮。头发粗浓如云黑,两耳垂肩齿似银。鼻直口方天仓慢,面有安邦定国纹。”在明代《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中,包公脸正式变黑。描述包公长相特征为“脑后有肉,一张大黑脸”。自此,包公的“貌丑脸黑”的形象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

为什么要把包公塑造成黑脸?从戏剧表演技巧上来看,因为包公“铁面”的特点,没法在视觉上体现出来,所以只能用脸谱来表现,一般来说,戏剧脸谱用黑色来表示人物忠正耿直,所以包公在戏剧中就是大黑脸。而“白月牙”呢,也是从包公脸谱上演化过来的,代表着包公“夜审阴”,夜晚去审理阴间的案子。直到明朝,包公脸谱上还没有白月牙,额头上是一个夸张的大白眉毛。清末,白月牙开始出现,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03

包公形象的演变:从官员到神明

包拯逝世之后,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包公形象。一个出现在士大夫的书斋里。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了一则传遍京师的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沈括《梦溪笔谈》里载:“包希仁笑比黄河清。”南宋初年,文人朱弁所著的《曲洧旧闻》里记载了一个文学色彩极浓的故事。历史上,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被任命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圣旨一下,举朝惊骇。身为监察御史的包拯屡次上疏反对,言辞十分激烈,甚至他在直面仁宗的时候,依然喧哗失礼。仁宗十分罕见地动怒了,但转念一想,还是放过了包拯。朱弁将这个故事魔改成了小说:一日将御朝,温成(张贵妃)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我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殿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为御史乎!”

与此同时,另一个包公形象出现在喧闹的茶楼酒肆、瓦舍勾栏,成为话本、杂剧里的主角。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只有一群无业游民、乡野村夫、贩夫走卒、秀才寒儒。他们不想关注金字塔尖的斗争,眼里只有自己的生活。宋代话本《合同文字记》就出现了包公判案的故事。汴梁农民刘添瑞遭遇旱灾,外出逃荒,临行前与兄长刘添祥签订了一纸合同文字,做为日后回家的证据。多年之后,刘添瑞死在外面,其子刘安住带着合同文字回乡。不料刘添祥之妻王氏想要独霸家产,不认合同,指使丈夫将刘安住打得头破血流。包公将众人带到公堂,取两方的合同一对照,果然一致。于是判决刘安住归宗,还要打刘添祥的板子。此时,刘安住说:“宁可打安住,不可打伯父。”包公见安住孝义,于是举荐他做了官。还有一个话本名叫《三现身》。祥符县押司孙文,曾救过一个冻倒在雪地中的人。此人也姓孙,人称小孙。获救后的小孙却恩将仇报,与大孙孙文之妻私通,并设计将其害死,对外则谎称孙文投河而死。后来,孙文的鬼魂连续三次出现,留下了一个字谜:“大女子,小女子,前人耕来后人饵。要知三更事,掇开火下水。来年二三月,句巳当解此。”包公通过悬赏,了解案情,猜到了字谜的答案。女子即为孙,小孙白白得来大孙的家业,即“前人耕来后人饵”。“句巳”两字,合起来乃是“包”字。包拯将凶手正法,从此名闻天下,“人说包龙图,日间断人,夜间断鬼”。

从文化上,宋元文学作品开始,包公就开始被神化。宋朝时有个宣传佛教的作品叫《霍参军》,说霍参军在背诵金刚经时,地面裂开,包公出来了,向霍参军宣传“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速与来迟”的因果报应观念。元代时,杂剧说包公是星宿下凡。元杂剧《生金阁》中,有“南衙包待制,你本上天一座杀人星,除了日间剖断阳间事,到得晚间还要断阴灵”的桥段。这个桥段在包公形象演变中很重要,提出包公“星宿下凡”和“日审阳夜审阴”这两个后来被沿用的特点。明代时,戏剧中开始通用“包公是文曲星下凡”的说法。《包待制出身传》《包龙图陈州粜米记》《刘都赛》等作品中,都说包公是“文曲星下凡”。因为文曲星是“青面赤发”,“青面”就是“黑脸”,这可能是为什么明朝才最终把包公变成黑脸的原因。

艺术照进现实,野史湮没正史,几百年来,包公的“黑脸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合肥出土的《包公墓志》上说他“声烈表襮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足见在他的后半生,人们便不再称他“包龙图”“包学士”“包枢密“,而同声尊称他“包公”了。在宋代的王明清撰的《玉照新志》中就记载着:当时的辽、夏邻国,也都知道包公是宋廷直臣。羌族有个小部落,在归顺宋以后,要求按照汉人风俗习惯,改姓为包,并以此为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