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一多样”档案管理助力特高压工程高效运营
“三全一多样”档案管理助力特高压工程高效运营
2020年12月,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以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全面建成投产。作为世界第七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的主要输出“大动脉”,该工程从云南出发,跨越1452公里,把丰沛的水电分别送往广东和广西的用电负荷中心,每年送电330亿度,相当于海南省一年的全社会用电量。这一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创新推出的“三全一多样”档案管理机制。
“三全一多样”:创新档案管理新模式
“三全一多样”档案管理机制,即全员落实归档责任、全方位规范归档要求、全过程抓实分层管控以及多样化运用数智手段。这一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档案管理从传统的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从分散管理转变为系统集成,从人工管理转变为数智化管理。
全员落实归档责任,是确保档案管理全覆盖的基础。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通过明确各级人员的档案管理职责,将档案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参与者。从项目经理到一线施工人员,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档案管理中的角色和任务,确保了档案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全方位规范归档要求,是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关键。公司制定了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和流程,涵盖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档案管理需求。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档案管理要求,确保了档案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全过程抓实分层管控,是保障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的档案管理体系,实现了从项目启动到竣工验收的全程管控。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和专项审计等方式,确保档案管理要求得到有效执行。
多样化运用数智手段,是提升档案管理效率的核心。公司充分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开发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的在线收集、整理和存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能够快速检索和利用档案信息,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解决痛点,助力工程顺利推进
特高压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档案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特高压工程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海量数据管理难:特高压工程产生的档案数量庞大,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难以应对。
- 跨地域协作难:工程跨越多个省市,如何实现档案信息的跨地域共享成为难题。
-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不同环节的档案信息难以整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三全一多样”档案管理机制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全员参与和数智化手段,公司实现了对海量档案的高效管理。跨地域协作通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得到了有效解决,不同地区的项目参与者可以实时共享档案信息。信息孤岛问题也得到了突破,档案信息实现了系统集成和互联互通。
显著成效,示范意义重大
“三全一多样”档案管理机制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成效:
- 管理效率大幅提升:通过数智化手段,档案收集和整理的时间缩短了30%以上。
- 成本有效降低:通过优化档案管理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纸质档案存储,降低了存储成本。
- 信息利用更加便捷: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使得信息检索和利用效率提高了50%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一机制为特高压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及时、准确的档案信息,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控项目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工程验收阶段,完备的档案资料也为验收工作提供了便利,确保了工程的高质量交付。
“三全一多样”档案管理机制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的特高压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重大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机制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