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天都峰轮休5年半后重新开放,生态保护成国际典范
黄山天都峰轮休5年半后重新开放,生态保护成国际典范
2024年5月20日,安徽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在经过5年半的封闭轮休后重新对外开放。这一举措不仅是黄山景区生态管理的常规操作,更是其创新性生态保护措施的生动体现。作为中国首个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顶桂冠于一身的自然保护地,黄山的生态保护成就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
创新轮休制度,守护生态平衡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海拔1829.2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该峰坡陡路险,宛如“天梯”,步道最陡处接近85度,峰上鲫鱼背、试胆石、老虎嘴、万仞壁、一线天等景点异常险峻,攀爬难度极高。然而,正是这样一座险峻的山峰,自2018年12月起便开始了长达5年半的封闭轮休。
黄山风景区自1987年10月首创“景点封闭轮休”制度,这一创新性的生态保护措施在国内尚属首例。根据相关规定,天都峰、莲花峰等知名景点定期进行轮流关闭,停止接待游客,轮休期一般为3年至5年。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让自然生态和植被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在天都峰封闭期间,黄山风景区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监测。经检测,当前天都峰区域的黄山松、黄山杜鹃、灯笼树、南方六道木、三桠乌药等5种代表性植物的生长指标平均值和10块固定样方的草本植物层盖度指标全部达到开放临界值,符合开放标准。此外,地质灾害整体情况稳定,峰上避雷设施符合安全规定,生态恢复情况良好。
有偿救援制度,保障景区安全
近年来,随着徒步、登山等户外活动的兴起,一些“驴友”因不听劝阻进入未开发区域而遇险的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黄山风景区于2018年7月在国内率先实施有偿救援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不仅有效遏制了违规探险行为,也合理分担了救援成本,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2019年6月,黄山风景区实施了首次有偿救援。当时,一名“野游”人员被困请求救援,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依据相关规定收取了3206元费用。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一项网络调查中,94.5%的网友表示支持“旅游者应当支付由个人承担的救援费用”。
有偿救援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违规探险行为,也合理分担了救援成本。这一制度的出台,不仅有效遏制了违规探险行为,也合理分担了救援成本,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国际认可,示范全球
黄山的生态保护成就,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的生态保护措施为全球自然遗产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其创新性的景点封闭轮休制度和有偿救援制度,不仅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提升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黄山的生态保护成就,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也为全球自然遗产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其创新性的保护措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