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引领AI教育创新:大模型助教与虚拟实验室双管齐下
清华北大引领AI教育创新:大模型助教与虚拟实验室双管齐下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创新应用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AI在高等教育中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清华大学:GLM4大模型赋能教学创新
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走在前列,其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项目利用自主研发的千亿参数大模型GLM4作为技术基础,开展八门课程试点工作。通过微调形成不同课程的垂直领域模型,开发专属的人工智能助教,实现范例生成、自动出题、答疑解惑、运算推理、评价引导等功能。
GLM4大模型由智谱AI开发,具备超长上下文处理能力(最长支持1M上下文)、多语言支持(涵盖26种语言)和All Tools能力(包括代码执行、网页浏览、画图等)。这些技术特点使其在教育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在实际应用中,GLM4大模型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例如,在计算机科学课程中,GLM4可以自动生成编程练习题,并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和代码改进建议。在人文社科课程中,GLM4则可以生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摘要,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核心内容。
据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介绍,GLM4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师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课程设计和学生个性化指导上。同时,学生也普遍反映,AI助教的即时反馈和个性化辅导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有趣。
北京大学: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实验教学
北京大学则在实验教学领域进行了创新探索。其口腔虚拟仿真智慧实验室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核心,融合智能物联、智能管理、智能学习与评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智能一体化的虚拟仿真训练平台。
实验室分为讲授区、线上训练区和虚拟仿真训练区。线上训练区支持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及自动化评估,而虚拟仿真训练区则提供多类型、带有力反馈的虚拟仿真训练和评估。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实验环境,还大大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口腔医学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系统进行牙齿修复手术的模拟操作,系统会实时反馈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据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教师反馈,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复杂医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这种数字化的教学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教学数据,有助于优化教学策略。
对比与展望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AI应用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不同应用场景。清华大学的GLM4大模型更侧重于智能化教学辅助和个性化学习,而北京大学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则专注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两者都体现了AI技术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
然而,正如密歇根大学Victor Strecher教授所指出的,AI在教育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可及性、公平性和AI系统的偏见问题。未来,教育界需要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关注公平性、透明度和师生关系的维护,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从AI应用中受益。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这些创新应用,无疑为这一愿景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示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