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跨径三塔斜拉桥建成,黄茅海通道通车
世界最大跨径三塔斜拉桥建成,黄茅海通道通车
近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这一重大工程不仅缩短了珠海到江门的行车时间,还展示了我国在跨海通道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表示,该工程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台风频发地区的抗风设计、复杂的航道防撞措施、海洋环境下材料耐久性以及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与施工。这些难题的成功解决,标志着我国在跨海通道建设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施工
黄茅海跨海通道全长约31公里,连接珠海高栏港和江门台山,其中高栏港大桥和黄茅海大桥是关键节点。工程团队通过创新设计和施工技术,成功克服了复杂地质条件和恶劣海况带来的挑战。例如,采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和深水桩基施工工艺,以及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确保桥梁的安全稳定。此外,项目还注重环保和生态恢复,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大跨度斜拉桥的设计与建造
黄茅海大桥全长2200米,跨径2×720米,是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另一标志性工程。这座大桥采用了三塔双索面斜拉桥结构,主塔高度达265米,是目前建成的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桥,“小蛮腰”设计线条灵动,成为美丽的海上景观。可是区别于传统索塔的形状和规则,主塔形状的扭绞与渐变,不但造型打破了常规,更远远超出了施工单位的经验范畴。面对这5座变截面独柱塔,以往的成熟建造工艺都没有了用武之地。这也倒逼建设者必须创新建造工艺,寻求突破。
为了建造这一大体积的异形主塔,并实现主塔截面空间曲面线形变化,项目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主体,组织项目党员骨干在塔柱施工过程中组建3个技术攻坚突击队——“混凝土品质升级”“塔柱养护攻坚”“曲面塔柱造型”技术突击队,攻坚塔柱建造中的混凝土质量难题、塔柱裂缝病害和内外防腐难题、独柱塔“变截曲面”智能建造难题。
针对索塔施工精度控制难题,项目通过升级变截面塔柱模板自适应爬升系统、自主研发百吨级索塔节段钢筋骨架整体吊装技术及双层可调吊具等举措,实现技术的创新应用,控制对接误差,每节异形索塔施工由12天缩短至6天,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过渡墩和辅助墩则采用的是TY型结构。这是整幅式TY型桥墩在我国高速公路桥梁中的首次应用。“相对于分幅式桥墩,采用整幅式TY型桥墩不仅减少了桩基和墩身数量,显著提升了桥墩的防船撞能力,还保持了与‘海上小蛮腰’主塔一致的设计风格,可达到美观稳定的效果。”沈大为介绍道。
海洋环境下的材料耐久性
黄茅海跨海通道位于南海近洋环境,超强台风高发。如何解决强台风下桥梁颤振稳定性问题也是桥梁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
“我们完成了近150种主梁断面的气动选型,首次提出了‘风嘴+水平隔涡板+下中央稳定板’综合气动措施,创新超宽分体钢箱梁涡振控制技术。”朱超说。
黄茅海跨海通道还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开展全桥涡振风洞试验,推算出实桥运营风速范围内桥梁涡振性能优于国际最严格的舒适度标准,使海上主桥可抵抗17级台风。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表示,该工程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台风频发地区的抗风设计、复杂的航道防撞措施、海洋环境下材料耐久性以及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与施工。这些难题的成功解决,标志着我国在跨海通道建设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突破,更是环保与科技创新的典范。这条连接珠海高栏港和江门台山的交通大动脉,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开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