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绵阳三大历史文化瑰宝:报恩寺、七曲山大庙、李白纪念馆
探访绵阳三大历史文化瑰宝:报恩寺、七曲山大庙、李白纪念馆
绵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众多璀璨的文化瑰宝。其中,报恩寺、七曲山大庙和李白纪念馆,无疑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三颗明珠。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报恩寺:深山中的明代宫殿
位于平武县城的报恩寺,被誉为“深山宫殿”,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座寺院始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5公顷,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寺院布局严谨,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完全仿照北京故宫的布局设计,被誉为“深山中的紫禁城”。
报恩寺最令人称奇的是其独特的龙元素装饰。据传,全寺共有9999条龙,加上大雄宝殿供奉的皇帝牌位(龙位),恰好一万条龙,因此,报恩寺也被游人称为“深山龙宫”。华严殿内的四条泥塑蟠龙,每条长达7米,紧紧缠绕在大柱上,遍体金甲耀目,造型栩栩如生。其中,有的仰天长啸,宛如呼风唤雨;有的张牙舞爪,势如气吞山河;有的引颈怒嚎,仿佛随时准备腾飞。
华严殿的转轮经藏也是报恩寺的“六绝”之一。经藏底座束腰上雕有八条游龙,周围雕有波涛,八条游龙形象地出没于波涛之中,玲珑剔透,独具匠心。此外,大雄宝殿前供奉的“当今皇帝万万岁”九龙牌位,高约两米,由金丝楠木雕琢而成,边缘透雕九条云龙,是报恩寺的珍贵文物。
报恩寺的斗拱彩画也是一大特色。全寺的斗拱选料精良,制作精细,结构严谨,彩画讲究。这些彩画以生漆为底,再将矿物质颜料粉贴在生漆上,历经500余年,仍色泽鲜艳,光彩夺目。这种独特的工艺,使得报恩寺的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成为了研究明代建筑和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七曲山大庙:文昌文化的发源地
七曲山大庙,位于绵阳市梓潼县,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被誉为“帝乡”。1996年,七曲山大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大庙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历经数百年沧桑,保存完好,是中国最大的文昌文化圣地。
白特殿是七曲山大庙的重要建筑之一,因殿内后壁有石洞(俗名风洞)而得名。白特殿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殿堂外形为重檐卷棚顶,前檐制作望柱,后檐以山作壁,具有独特的南方园林风格。白特殿因文昌帝君的坐骑白特(又称“四不像”)而命名。白特是文昌帝君的坐骑,它马头、驴身、骡尾、牛蹄,俗称“四不像”。传说白特能抵御山川妖孽,帮助文昌帝君飞越高山险阻。
启圣宫位于七曲山大庙内,是清代建筑,主要供奉张亚子的父亲张隆祖。历史上,每年正月十二都会举行文昌出巡的民俗活动。圣父塑像后边有两幅珍贵的石刻:“弘文宣化”和“张翼精英”,作者是雍正皇帝的异母兄弟爱新觉罗·允礼。张翼是三国时蜀汉犍为(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县)人,曾任梓潼太守,受到果亲王的赞誉。
七曲山风景区内生长着中国最大的纯古柏林,景区内有50余处人文景观,自然风景幽美,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探秘、寻古访幽、修身养性、求学祈福的胜地。
李白纪念馆:诗仙文化的传承
李白纪念馆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北郊昌明河畔,是一座仿唐建筑风格的公园,于1982年修建完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是一座集文博收藏、学术研究、旅游服务、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纪念性专题名人博物馆。
纪念馆内设有序厅“太白堂”、李白生平事迹展厅“太白书屋”、杜甫生平事迹及诗歌展厅“杜甫堂”、馆藏历代书画精品展厅“诗苑”、江油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古风堂”、书画摄影作品临时展厅“香云”和“花雨”,另外还有“碑廊”“归来阁”等陈列。馆内收藏丰富,总量达4407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297件。
馆内收藏的历代李白诗集版本、书画精品尤为精美。其中包括祝枝山手书的李白诗《蜀道难》、仇英的《观瀑图》、石涛的《山水册页》、张大千的《太白行吟图》、傅抱石的《题司空山瀑布》、潘天寿的《一枝浓艳露凝香》,以及傅文、翁同龢、王守仁、丰子恺、李苦禅、吴作人、王叔晖、范增、吴冠中、陆俨少、刘旦宅等一批名家的李白诗意书画真迹。
位于青莲诗歌小镇上的太白碑林,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集诗歌与书法艺术为一体的李白文化碑刻园林景观。而小镇中的太白楼、金樽广场等建筑形成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仿唐建筑群。“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使青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能完整反映、追溯李白文化源流的地方。”青莲诗歌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这里接待游客近150万人次,旅游产值1.7亿元。
报恩寺、七曲山大庙、李白纪念馆,这三颗文化明珠,不仅展现了绵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它们如同三部厚重的历史典籍,等待着每一位游客去翻阅、去品味、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