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龙门石窟的神秘佛像
武则天与龙门石窟的神秘佛像
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伊河两岸,两山对峙,伊水中流,自春秋以来得名伊阙。隋炀帝时代以洛阳为都,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又得名龙门。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上,有从北魏孝文帝时代开凿营建的龙门石窟。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97000余尊佛像,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当年隶属于唐朝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其开凿于唐高宗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现在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相传是以武则天为原型雕琢的。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
卢舍那大佛的面容,据说正是以武则天为原型雕刻而成。这一说法不仅源于民间传说,更有历史记载为证。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位于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只因当年登基后的李治夸赞了武则天一句「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大佛修建时,武则天还自掏腰包拿出了二万贯脂粉钱赞助了大佛的雕刻。
武则天与龙门石窟的渊源,远不止于此。在唐高宗李治时期,武则天不仅是皇后,更是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她积极参与国家大事,推动佛教发展,而龙门石窟正是她展现宗教虔诚和政治智慧的重要场所。
武则天与李治的情感纠葛,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传奇色彩。李治还是太子时,与武才人的这段突破伦理的恋情,在正史《资治通鉴》和野史《情史.情秽类》中都有记载。李治为太宗侍疾,见才人武氏而悦之,然后就「东厢烝焉」了,可见李世民死之前,儿子就应该帮他把绿帽戴好了。贞观23年,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武才人依例和其他没有子嗣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而另一边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高宗继位以后非常勤政,他把李世民时期的三日一朝改为了「一日一朝」再加上皇帝本就后宫佳丽三千,照理说,没多久,高宗李治就会把他和武媚娘的这段情抛驻脑后,但武媚娘没给他这个机会。武媚娘写了一首诗,想办法递到了李治手里:「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思是,我想你啊,想你想的都成红绿色盲了,红的都看成绿的了,每天以泪洗面,你要是不信的话,就来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裙,上面还沾着我的斑斑泪痕。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武则天口中的这条石榴裙,裙子上绣着栩栩如生的石榴花和蝴蝶。据专家考证,这是武则天最喜欢的裙子之一,晚年时既信佛又信道的她将此裙供奉于法门寺,意为代自己侍奉佛祖,这才有了法门寺地宫发掘时,石榴裙重见天日的这一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李世民周年忌日时,李治入感业寺进香,又与武媚娘相遇,两人互诉衷肠。随后,王皇后主动请求李治将武媚娘纳入宫中,不过这可不是因为王皇后被李治和武媚娘的爱情打动了。在王皇后的布局中,武媚娘就是她用来对付盛宠正浓的萧淑妃的棋子,只是她没想,她招来的是个终极大Boss。狠辣手段被压抑的情感一度复燃,便会如干柴烈火般一发不可收拾。武媚娘二进宫后,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萧淑妃如皇后所愿被李治晾在了一旁
卢舍那大佛的开凿,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也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这尊大佛不仅是武则天个人信仰的体现,更是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象征。卢舍那大佛的建造,凝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和汗水,展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经过考古研究发现,卢舍那大佛表面曾有彩绘颜料残留,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表明唐代初建时可能“金箔贴面”。普贤菩萨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眼珠,经检测,质地为琉璃,而左眼采用两块拼合而成,靠近鼻子的那一半已经脱落、遗失。这次近距离的观察,路伟发现普贤菩萨两眼略微不对称,右眼狭长,大眼角(靠近鼻梁位置)角度很小,约为30°,眼珠形状规则、对称,而左眼大眼角角度较大,大约45°,大眼角一侧眼珠略为梯形。“此乃工匠有意为之。”路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普贤菩萨胁侍卢舍那大佛,身形略微向左转动,不对称的眼珠,极有可能是考虑到透视效果,“这无法不令人感叹古人的巧妙构思与雕塑工艺”。
如今,龙门石窟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景点,而卢舍那大佛依旧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这尊神秘的佛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它静静地矗立在伊河两岸,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盛世繁华,以及那位传奇女皇的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