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灭南宋:一场实力并不悬殊的较量
忽必烈灭南宋:一场实力并不悬殊的较量
蒙古铁骑横扫欧亚,给人一种所向披靡的感觉。然而,忽必烈时期的元朝实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那么,忽必烈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灭亡南宋的呢?
印象中,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有种打穿地球的节奏。如此,蒙古灭金、夏、花剌子模、钦察、波斯、阿拔斯王朝、阿尤布王朝、大理、西辽、南宋,也就顺其自然,没啥悬念。
必须承认,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时代的蒙古铁骑,确实无敌强悍,只要进行主力会战,还没遇到对手。但是,蒙古骑兵强悍,不代表元朝就厉害,就能轻易灭掉南宋。
元朝不等于蒙古帝国,元军也不一定是蒙古骑兵,忽必烈能动用的资源,远不如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元朝并非很强,南宋也不是很弱,但忽必烈却是赢家。
元朝不强,有依据吗?当然有,因为忽必烈地位不稳,对手众多,很难全力对付南宋,只是南宋没能抓住机会反击而已。
为何说忽必烈地位不稳,实力相对比较弱呢?不妨从成吉思汗分家说起,忽必烈能利用的资源确实有限,能建立元朝,只能说忽必烈真的厉害。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遗产做了分配。术赤、察合台、窝阔台都是六千多户,拖雷家族则是十万户,手握十万大军,是第一强实力派。
为何拖雷最多呢?答案是蒙古草原实行“幼子守灶”制,幼子继承父亲的基本盘,其余儿子需要自己的打仗建立领地,这也是蒙古四大汗国由来的原因之一。
成吉思汗把兵马给了拖雷,不意味着就把“汗位”给拖雷。因为,术赤“不速之客”的特殊身份,使得他跟察合台的关系很差,为了儿子们都活下来,成吉思汗选择老三窝阔台,就如同李世民选择李治一样。
为了确保汗位在窝阔台家族传下去,避免兄弟相互厮杀,成吉思汗留下遗言:“只要窝阔台家族还有一块肉,哪怕他还在娘胎里面,都优先继承蒙古大汗”,蒙古勋贵都同意。
成吉思汗的遗诏,并未得到严格遵守,因为蒙古草原看实力说话。拔都,术赤的次子,就违背了大汗遗诏,在钦察草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蒙哥为大汗。
1250年,蒙哥继承汗位,在蒙古帝国撕开了一道裂痕。窝阔台、察合台两个家族都不服气,拒绝承认蒙哥的地位,蒙古一度陷入内斗。
蒙哥用了8年时间,才基本稳定了内部,却依然有潜在的隐患。蒙哥为了巩固地位,派弟弟旭烈兀西征,在西域插钉子,制衡术赤、窝阔台、察合台的后代。
弟弟忽必烈,起初得到重用,主管漠南军政事务,分割木华黎家族势力。忽必烈能打仗,也会治理地方,更懂得笼络人才,蒙哥十分忌惮。
忽必烈远征大理,战功赫赫,蒙哥立刻把他调回来,派兀良合台接管。蒙哥派人去河南、京兆(西安),考察忽必烈的领地,实则是敲打,找理由收拾他。
蒙哥此举,让忽必烈十分害怕,便亲自前往漠北,兄弟一度握手言和。但是,蒙哥毕竟不相信忽必烈,把大多资源给了幼弟阿里不哥,忽必烈被冷落。
1258年,蒙哥亲征南宋,3路出兵,忽必烈起初也没有份。东路塔察儿滥杀,为了减少阻力,蒙哥改派忽必烈督师,却不给他兵马。
忽必烈接管东路,去哪里招兵呢?都知道,忽必烈有个“金莲川”幕府,汇聚天下英才,他去找被蒙哥大汗冷落的各方力量:木华黎家族、契丹石抹家族、中原女真、汉族世侯、西域人、渤海人,拼凑出一支“杂牌军”。
忽必烈带着这支渴望建功立业的队伍,从燕京南下。途中,忽必烈得知蒙哥大汗在钓鱼城阵亡,但没有班师,而是继续南征,攻打南宋战略要地鄂州。
忽必烈为何不撤退?很简单,忽必烈半路返回,这支兵马立刻涣散,只能等着被阿里不哥收拾。忽必烈需要一场胜利来提高威望,让追随他的人看到希望,从而凝聚人心。
鄂州之战,忽必烈打败贾似道,但不能破城,却让贾似道臣服。此时,忽必烈担心阿里不哥继位,他取得一定战绩后立刻返回北方,并在开平率先称大汗,将了阿里不哥一军。
忽必烈的大汗,没有得到西道诸王、漠北诸王的承认,比当年蒙哥的情况还要糟糕。术赤家族、窝阔台家族、察合台家族都支持阿里不哥,让拖雷家族自己斗。
西域三股势力都不支持,蒙哥的几个儿子阿速海、玉龙答失、昔里吉也支持小叔阿里不哥。蒙哥攻打南宋的主力,也就是大汗率的这支精兵,也支持阿里不哥。
兀良合台,蒙古名将,倾向于阿里不哥,但儿子阿术支持忽必烈。如此,忽必烈当了大汗,立刻架空兀良合台。征战范围最广,几乎打穿欧亚各个角落的兀良合台,此后再也没有上战场,虽说他并不老。
1260年到1265年,忽必烈、阿里不哥展开5年的战斗。阿里不哥支持者多,无奈漠北贫瘠,无法支撑长期消耗战,同盟内部逐渐瓦解,忽必烈笑到最后。
搞定了阿里不哥,忽必烈也还是比较“虚弱”。因为,西域的三大汗国一依然不承认忽必烈蒙古大汗之位,东道诸王之首,斡赤斤的后代也离心离德,尤其痛恨忽必烈推行汉化,搞行省制。
海都,窝阔台最有能力的后裔横空出世,重新整合了分散的家族力量,建立窝阔台汗国,并向忽必烈发起挑战。海都看来,蒙古大汗就应该由窝阔台家族来继承,而不是拖雷家族。
1271年,除了旭烈兀建立的伊儿汗国,其余3大汗国都不认可忽必烈。既然如此,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依托汉族地主支持,建立新的王朝。此后,元朝与西域各国,长期交战,打得非常激烈。
忽必烈南征,海都则东征漠北,元军两线作战,压力很大。可以说,忽必烈对南宋并没碾压优势,忽必烈的敌人很多,无法集中兵力在江南,这是南宋逆袭的机会。
元朝不是很强,至少这时候是如此,南宋也未必就弱。要知道,从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南宋与蒙古骑兵就经常交战,也培养出一批名将,虽说野外决战打不赢蒙古,但守卫城池问题不大。
南宋如果团结一致,文官不内斗,武将不拆台,集中力量与元朝死磕,忽必烈很可能就放弃东征。襄阳之战后,忽必烈下令撤兵,准备北上迎战海都,但伯颜看到了宋军的虚弱以及内斗,坚决要求东征,方才有元朝灭宋之战。
忽必烈忙着收拾阿里不哥,南宋在干嘛呢?答案是继续内斗,贾似道在鄂州之战打了败仗,却虚报战绩说击败了蒙古军,打得忽必烈怀疑人生。
宋理宗也着实够昏聩,居然相信了贾似道的话,认为蒙古不过如此,也就放松了戒备。贾似道则凭借“再造宋朝”的功劳,主持军政事务,以改革为由,打击文官、武将,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宋理宗的昏聩,贾似道的奸佞,让本就积弊已久的南宋雪上加霜。刘整投降忽必烈,为元朝训练水师,并提出灭宋计划,让人欲哭无泪。
刘整投降,诉说南宋官场倾轧的辛酸,人心涣散。如此,元军东征,南宋将领纷纷投降,文官也逃之夭夭,让谢道清太后气得直跺脚。
谢道清让人在朝堂张榜:大宋300年,未尝亏待士大夫。大敌当前,你们却逃之夭夭,躲避责任;活着如何面对世人,死了如何面对先帝。
忽必烈更是嘲讽武将:“贾似道瞧不起你们,但宋朝皇帝没有亏待你们,为何不战斗就投降呢?难怪贾似道会轻视你们。”
1276年,南宋文官、武将纷纷逃走,谢太后也投降。文天祥、李庭芝、姜才、李芾、张世杰、陆秀夫继续抵抗,他们兵力不多,水平也有限,但元军损失很大,进展并不顺利。
张世杰敢于战斗,但水平很差,文天祥就吐槽他,即便如此,宋军残部还是能给元朝带来重大伤亡,也从侧面反映出宋军战斗力并不差,如果敢于战斗,铁了心捍卫社稷,君臣一条心,南宋也不是没机会。
忽必烈两线作战,许多同宗诸侯都向他发起挑战,手中的牌不算好。但是,忽必烈懂得笼络人心,关键时刻听取伯颜建议,还有贾似道“神助攻”,最终完成统一,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