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除引发士人分流,加速清朝统治瓦解
科举废除引发士人分流,加速清朝统治瓦解
1905年9月20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宣布废除在中国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制。这一决策不仅终结了封建专制的选拔机制,也预示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本文将深入探讨科举制废除如何成为清朝自掘坟墓的关键之举。
士人阶层的解体分流
在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士作为官僚队伍的核心成员,是封建统治的重要基石。科举考试如同身体的血管,通过合理的考试形式,为社会上下层提供了一个正常的流通渠道。然而,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士阶层的流通渠道不复存在,他们被迫流向政界、商界、军界,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并在立场上与清政府渐行渐远。
对于一心从政的士人来说,地方咨议局成为他们新的出路。1906年,清政府假意推行预备立宪,在各地设立咨议局,为失去科举之路的士人提供了新的从政机会。据统计,各省咨议局议长、副议长63人中,科举出身者占据90%,广西咨议局议员选举,士人更是占到85%。然而,这些士人并未成为清政府的助力,反而趁机加入革命阵营,推动了革命势力的壮大。
在经济领域,科举制废除后的5年,士人从商的情况骤然增加。清末状元张謇、陆润祥等人纷纷投身商业,创办实业公司,引领了弃仕从商的潮流。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士人选择投身军事革命,直接在军事上与清政府形成对抗。据统计,清末新式军队的军官中,新军第八镇士人出身者共479人,占该镇军官总数的79%,第二十一协有73人,占总人数的55%。这些士人在军队中秘密宣传革命思想,削弱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并在武昌起义中率领士兵加入反抗行列。
失去对清政府的向心力
1901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推行新政,创办新式学堂,但响应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士阶层与清政府保持向心力的动力在于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这是延续千年的阶层流动渠道。据统计,清末年间,生员、举人人数超过100万,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4%。科举制废除后,这些士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清政府的支持也逐渐消失。
余论
在中国绵延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曾对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步入明清之后,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使得人才选举变得极为僵化,加上西方思想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使得清政府必须对科举制的废立做出抉择。科举制的废除,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的开创之举,但也在无意间将自己推进了灭亡的坟墓。
参考资料:《饮冰室文集》《辛亥首义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