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期间的金钱纠纷:如何算清这笔“爱情账”?
恋爱期间的金钱纠纷:如何算清这笔“爱情账”?
近年来,情感关系中出现金钱纠纷的案例屡见不鲜。恋爱期间的金钱往来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矛盾。那么,当爱情走到尽头,那些曾经的“爱的赠礼”还能要回来吗?这笔“爱情账”又该如何算清?
恋爱期间的金钱往来:赠与、借贷还是共同花销?
在法律的视角下,恋爱期间的金钱往来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赠与、借贷和共同花销。不同性质的金钱往来,在法律上的处理方式也大不同。
赠与:表达爱意还是不当得利?
赠与是最常见的一种金钱往来方式。情侣之间为了表达爱意,经常会互赠礼物或转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恋爱期间的小额花费通常会被认定为赠与行为,无法要求撤回。例如,日常的餐饮、娱乐消费,以及在特殊节日(如情人节、生日等)的转账,都属于此类。
然而,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转账,如“520”“1314”等,虽然也属于赠与,但因其独特的象征意义,通常会被视为一种情感表达,而非普通的财产转移。这类转账在法律上通常也会被认定为自愿赠与,一旦赠与完成,便无法要求返还。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一方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故意将大额的附条件赠与或借贷拆分成多个小额赠与,法律最终会将其定性为不当得利,受赠人需要返还相应的款项。但在司法实践中,这种情况十分少见,且对于赠与人来说,举证难度较大。
借贷:如何区分借贷与赠与?
区分借贷与赠与的关键在于双方是否有借贷的合意。在没有书面借条的情况下,法院会根据双方的聊天记录、转账备注等证据来判断是否存在借贷关系。
例如,在一起案例中,梁某在与王某的微信聊天中多次表示“借你这5000”等借款的意思,而王某并未提出异议。法院据此认定双方之间存在借贷合意,最终判决王某归还借款本金15.4万元。
共同花销:如何界定个人与共同支出?
恋爱期间的共同花销,如一起吃饭、旅游等,通常被视为双方共同消费,无需返还。但如果一方明显承担了大部分费用,且超出了日常消费的合理范围,这部分支出可能会被认定为附条件的赠与或借贷。
案例解析:法院如何裁判?
通过具体案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法院在处理此类纠纷时的裁判原则。
案例一:小丽与小杰的4万元购车款
小丽与小杰于2015年确立恋爱关系。2021年,小杰准备买车,小丽主动转账4万元用于加钱购车。2022年3月,双方因故分手。小丽多次要求小杰偿还4万元购车款未果,遂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小杰最初否认该款项为借款,但其后来在短信中表示“我妈也不会给钱我还你的”“等我有闲钱了会给你”,应视为对小丽催讨的4万元是借款的认可。因此,法院依法判决小杰偿还小丽借款4万元。二审维持原判。
案例二:林某与周某的95万元赠与纠纷
林某与周某于2021年8月认识,2022年3月确立恋爱关系。在确立恋爱关系前后,林某向周某转账共计95万元。2022年8月,周某提出分手,并拉黑林某。林某诉至法院,请求判决撤销双方之间的赠与合同,并要求周某返还赠与款项。
法院经审理认为,林某向周某转账的部分款项属于日常开销,为一般赠与;而用于购买房屋和车辆的大额款项,则属于以结婚为目的的附条件赠与。最终,法院酌定周某退还林某赠与款项47.5万元。
专家建议:如何避免纠纷?
面对恋爱期间的金钱往来,法律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明确转账性质:在转账时注明款项用途,如“借款”或“赠与”,并保留相关聊天记录作为证据。
保持理性与独立:避免在感情初期就产生大额金钱往来,特别是在双方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下。
区分赠与与借贷:对于大额支出,如果双方有借贷的合意,应明确表达并保留证据;如果是赠与,应确保双方都清楚其性质。
合理期待:不要将金钱作为衡量爱情的标准,避免过度物质化的感情关系。
及时沟通:如果发现对方有不当行为,应及时沟通解决,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
结语:爱与金钱的平衡
恋爱期间的金钱纠纷,折射出的是现代人在情感关系中的困惑。法律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但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健康、平等的情感关系。在爱情中,金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尊重与信任。让我们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也要珍惜那份纯粹的感情,让爱情回归其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