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紫禁城之三——文华殿、文渊阁、武英殿
探访紫禁城之三——文华殿、文渊阁、武英殿
紫禁城中的文华殿、文渊阁、武英殿是外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政治变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三处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文华殿:皇太子观政之所
图1:文华殿外观
文华殿位于北京故宫内,处于故宫外朝东路区域,与武英殿相对,南面文华门,北靠文渊阁。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
图2:文华殿与文渊阁的布局关系
文华殿呈“工”字形布局,共分为前后两小殿。前殿即文华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后殿名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类似。文华殿与主敬殿之间以穿廊相连接。
图3:文华殿与主敬殿的连接
文华殿明初为皇太子的观政之处;明中期改为举行经筵的地方;清代延续明制;民国四年(1915年)与其后的主敬殿相连,成为书画馆;2008年改造为陶瓷馆;2018年起再次成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所在地。
图4:文华殿内景
文渊阁:皇家藏书楼
图5:文渊阁外观
文渊阁在内文华殿后,是北京故宫中一座清代皇家藏书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渊阁建成,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图6:文渊阁与文华殿的关系
文渊阁坐北面南,在建筑规制、建筑功能和理念上,都仿效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即外观看上去重檐两层,实际全阁共有上、中、下三层。文渊阁面宽33米,进深14米,面阔6间。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阁前凿一方池。文渊阁建筑装饰和油漆彩画以冷色为主,其建筑结构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对于研究中国清代藏书文化和建筑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图7:文渊阁内部结构
武英殿:皇家修书处
图8:武英殿外观
武英殿位于北京故宫外朝西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此举办即位典礼。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设立武英殿书局,成为皇家修书处。清同治八年(1869年)被火焚,同年重建。民国三年(1914年)3月与敬思殿连为一体,改造为古物陈列所。2005年成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2018年改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图9:武英殿内景
武英殿南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图10:武英殿内部结构
武英殿大学士与文华殿、文渊阁大学是一样,品阶为正一品,是文臣的最高品阶。其职责包括参与朝政,对国家治理有重要影响。
结语
文华殿、文渊阁、武英殿作为紫禁城外朝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政治变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们不仅是皇家权力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