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国际电话可能是诈骗
警惕!这些国际电话可能是诈骗
近期,电信诈骗案件频发,特别是以“9545372”等特殊号码开头的国际诈骗电话,让不少民众蒙受财产损失。专家提醒,接到此类电话要格外警惕,因为这些看似普通的号码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诈骗手法不断翻新
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中,维修人员黄某、马某将客户实名办理的电话卡非法出售,导致全国多地多人被骗,涉案金额高达200余万元。诈骗分子利用这些电话卡,冒充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工作人员,以京东白条业务违规为由,诱骗受害者转账。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种新型“手机口”诈骗手法正在蔓延。诈骗分子以“时薪500元,日结佣金”为诱饵,吸引求职者参与。受害者需要使用两部手机,一部与骗子通过QQ语音通话,另一部拨打受害人电话,实现语音互通。在福建福清的一起案件中,这种手法让受害者蒋某被骗走20万元。
特殊号码需警惕
以“95453”开头的电话号码,通常都是网络号码,主要用于推销和诈骗活动。这些号码可能涉及各种网络电话骗局,用户接到时要格外小心,不要轻易回拨或透露个人信息。
如何防范诈骗
面对电信诈骗的威胁,提高防范意识至关重要。中国驻桑给巴尔总领馆提醒在坦中国公民,要摒弃“一夜暴富”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轻信各种诱惑性信息。同时,建议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关注外交部领事司发布的领事提醒,增强防范意识。
驻美使领馆也提醒赴美留学人员,务必牢记“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不向他人透露自己和家人的身份证、护照、手机号、银行卡、网络社交平台账号等个人信息,重点牢记:
- 凡是录音来电均为诈骗电话,请立即挂断;
- 凡是以所谓使领馆、公检法、国际刑警等名义来电、发送电子邮件,通知当事人涉嫌违法犯罪要求向“安全账户”缴纳保证金,或通过支付平台转账,均为诈骗活动;
- 凡是以快递、银行、电信公司等工作人员名义,索要、核对本人或他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快递信息,通知领取快递包裹、银行账户被冻结名下电话卡从事非法活动等,均为诈骗活动;
- 凡是社交平台上交友、投资等各类信息,切勿轻信;
- 凡是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短信链接等,请勿点击,直接删除;
- 凡是通过社交软件等非正规渠道推广“优惠换汇”的广告,切勿轻信。
遭遇诈骗怎么办
如不幸遭遇诈骗,应第一时间向当地警方报案,并尽快联系本人开户行并要求采取止付、冻结等相应措施。如有款项系通过国内银行卡转账取现,可直接拨打国内户籍所在地110报警电话求助。
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维权和举报:
- 12345:一切投诉(市长热线)
- 12333:劳资劳务纠纷(劳动局)
- 12348:免费法律咨询(司法局)
- 12368:诉讼咨询及办理(法院)
- 12309:检察事务、校园欺凌举报(检察院)
- 12315:消费投诉(工商局)
- 12369:污染噪音投诉(环保局)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工信部)
- 12320:医患纠纷(卫生局)
- 12338:妇女维权(妇联)
- 12319:市容投诉(市政)
- 12388:反腐败投诉(纪监委)
- 12318:文化活动投诉(文化局)
- 12366:纳税咨询投诉(税务)
- 12377:互联网违法举报
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唯有提高警惕,才能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让我们共同努力,筑起防范电信诈骗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