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火的"搞抽象":从网络热梗到青年文化现象
2024年最火的"搞抽象":从网络热梗到青年文化现象
2024年,一个词火遍全网,它不仅登上了《语言文字周报》的十大流行语榜单,还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热潮。这个词就是——"搞抽象"。
从烧烤摊到年度关键词
"搞抽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5年9月1日,成都街头的一个烧烤摊上。网络主播李赣宣布"抽象工作室"正式成立。彼时,"抽象"还只是一个小众圈层的亚文化,充满了攻击性和反主流的意味。
但十年后,"抽象"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小众圈层的亚文化,变成了拥有3亿月活用户社区的年度关键词。小红书这样定义"抽象":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意外和困境时选择以轻松、反转的方式"一笑而过"。
什么是"搞抽象"?
"搞抽象"的核心特征是反常规、荒诞和戏谑。它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即废话文学;二是"抖机灵",通过援引当下热点或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制造意想不到的答案。
比如,当有人问"你的字体好漂亮啊",另一个人可能会回答"像不像正楷",紧接着来一句"像Angelababy"。这种看似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正是"搞抽象"的魅力所在。
为什么"搞抽象"会火?
在数据层面,2024年小红书上与"抽象"相关的笔记内容超过1000万条,与"搞抽象"相关的评论数量达到1.6亿条。在抖音平台,与"抽象"相关的内容播放量达798.2亿次,与"玩抽象"相关的内容播放量达4.2亿次。
为什么"搞抽象"能从一个小众直播梗变成年轻人的文化符号?一方面,它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另一方面,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搞抽象"成为了年轻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一种独特应对方式。
"搞抽象"的N种玩法
让我们来看看"搞抽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 "风把云吹成了棉花糖,我追着太阳跑,不小心摔了一跤,磕出了一个脑洞,里面装满了奇奇怪怪的想法。"
- "镜子问我为啥总盯着它,我说在找那个能陪我在抽象世界里跳舞的灵魂,结果它给我反射了一脸懵。"
- "我的影子嫌弃我走路姿势太抽象,偷偷跑去和路灯聊天,我一气之下踩住它,让它知道谁才是本体。"
这些看似荒诞的表述,恰恰体现了"搞抽象"的精髓:用无厘头的方式调剂日常,用戏谑的态度面对人生。
"搞抽象"的意义
"搞抽象"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用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鼓励人们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用创意和想象力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也收获了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搞抽象"让我们在笑作一团后,继续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搞抽象"或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那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