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海洋生物面临严重污染危机
中国濒危海洋生物面临严重污染危机
2024年,全球海洋温度比上一年高0.25℃,打破历史记录,且这个趋势一直持续至2024年,仍未停止。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储存了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产生了一半的氧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与全球气候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如今有超过40%的海洋正在受到全球气候变化、污染、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威胁的影响。2024年,多个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海洋面临的威胁还在持续加剧,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
海洋污染现状
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海洋生物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根据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的介绍,当前我国海洋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尤为突出,塑料垃圾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0%以上。此外,入海河流污染、海水养殖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持续压力。
中国鲎:从“活化石”到濒危
中国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被誉为“活化石”,其独特的生理构造和蓝色血液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然而,这位海洋世界的“老居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是导致中国鲎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近年来中国鲎的种群数量已下降90%以上,部分海域甚至面临局部灭绝的风险。海洋污染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塑料垃圾和化学污染物不仅直接威胁鲎的生存,还破坏了其繁殖和生长的生态环境。
保护行动与成效
面对严峻的海洋生态环境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为海洋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该法在系统观念、责任压实、问题导向和严惩重罚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自然资源部指导沿海地方实施的“十四五”时期8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已累计下达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96亿元,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公里、滨海湿地约3.1万公顷,显著提升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公众参与:守护蔚蓝家园
海洋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胡松琴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加强海洋垃圾防治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组织开展海滩和海洋垃圾清理志愿者活动,增强公众意识。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海洋保护贡献力量:
-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 参与海滩清洁活动:加入志愿者团队,定期清理海岸线上的垃圾。
- 支持环保组织:通过捐款或志愿服务支持海洋保护项目。
- 提高环保意识:学习海洋保护知识,向身边人传播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面对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挑战,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绿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