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砗磲濒临灭绝,中华白海豚也危险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砗磲濒临灭绝,中华白海豚也危险了?

引用
澎湃
8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13885
2.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409/25/WS66f38d0aa310b59111d9b056.html
3.
https://www.sohu.com/a/847016695_100001695
4.
https://www.sohu.com/a/824047241_145439
5.
https://www.zhanjiang.gov.cn/qxdt/content/post_1948367.html
6.
http://www.news.cn/politics/zghysthjzb/index.htm
7.
6762b4630000000014023626
8.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40408931395.html

近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显示,大砗磲正面临灭绝危机,被列入“极度濒危”名单。与此同时,雷州半岛东部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也大幅减少,生存压力增大。这两种珍贵的海洋动物都急需我们的关注和保护。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它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吧!

01

大砗磲:海洋中的“活化石”正走向灭绝

大砗磲(学名:Tridacna gigas)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双壳类无脊椎动物,能长至1.35米长、重达700磅。然而,这位海洋中的“巨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2024年10月28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发布的一篇官宣显示,大砗磲的种群数量在过去一个世纪内锐减80%以上,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这是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最高风险等级。该评估由科罗拉多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博士后研究员Ruiqi Li领导,并针对其他11个相关物种的保护状况进行了更新。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查阅红色名录官网,注意到:里面提到,大砗磲在中国的分布状况是“可能已经灭绝”(possibly extinct),但不知详细评估过程。大砗磲 [拼音:da chē qú] 有着色彩斑斓的外露肉幕、波浪状的巨型贝壳和庞大体型,广泛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地区的浅海水域,尤其是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斐济沿海。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双壳类无脊椎动物,大砗磲能长至1.35米长、重达700磅。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大砗磲在部分区域的种群已经消失,例如在中国台湾附近海域。

大砗磲对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Ruiqi Li指出,砗磲不仅为珊瑚礁中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还在营养贫乏的浅海水域中产生关键的营养物质。“如果大砗磲灭绝,可能对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他说。

除过度捕捞外,气候变化也是大砗磲面临的另一重大威胁。海水温度升高时,大砗磲体内的藻类会被驱逐,类似于珊瑚的白化现象。失去藻类供给后,砗磲难以维持营养平衡而逐渐走向死亡。大砗磲与体内藻类共生,依赖藻类提供的光合作用营养,故极易受气候影响。这一IUCN最新更新时刻,正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BD-COP16) 在哥伦比亚召开期间。来自175个国家的代表正讨论如何应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一种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现象。科学家普遍认为,这种大规模灭绝事件的速率比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第五次大灭绝还要快。IUCN的红色名录是全球最具权威的濒危物种数据库之一,其更新的数据有助于提高公众意识并推动保护研究。尽管IUCN红色名录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已提议将包括大砗磲在内的10种砗磲物种纳入《濒危物种法》进行保护,以限制其在美国的捕捞和贸易。作为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Ruiqi Li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变革,向NOAA提交了支持大砗磲保护的评估报告。他指出,当前仍有许多生物学家未能将科研成果与政策衔接,而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更多科学家参与评估及保护工作,以实现长期的生态保护目标。大砗磲不仅体型巨大,十分惹眼,而且它的外壳和“外露的肉”色彩斑斓,非常漂亮。大砗磲的颜色花纹变化多样,有些像蓝色河流中飘着黄色斑点,有些则是绿宝石般的底色上带着黑色花纹,五彩缤纷,让人忍不住赞叹。正因为这种美丽的外表,在很多地方,大砗磲成了捕捞目标,有人拿它当食物,还有人用它美丽的贝壳做装饰品。

2024年10月30日,北京首都机场海关在对入境旅客行李进行检查时,查获一名选择无申报通道通关的旅客行李中含有疑似砗磲制品两件。这些物品在过机图像中显示异常,引起海关工作人员的关注。经过开箱检查,现场确认这两件物品疑似为砗磲制品。根据旅客自述,这些砗磲制品是其在境外购买,准备带回国用于个人收藏。图源:北京海关

2024年10月底,经深圳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鉴定,罗湖海关此前查获的一名进境旅客违规携带的动物制品项链(左)为双壳纲帘蛤目砗磲科动物制品,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列明的物种。图源:海关发布

2024年7月30日,北京大兴机场海关查获旅客违规携带砗磲围棋子177件入境。图源:海关发布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详细查了IUCN红色名录中的评估信息,里面显示:多项调查显示,大砗磲如今在很多海域已变得极其稀少。在一些地区,每个小型种群中只能找到不到10个个体,有时甚至只有一个。特别是在太平洋的一些小岛上,大砗磲的分布范围非常有限。这种稀少性使得它们的生存处境更加岌岌可危,随时可能消失。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地区的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大砗磲的数量也较为可观,并且在自然环境中依然能繁衍生息。然而,即使是在大堡礁,任何破坏也可能严重威胁到大砗磲的生存。

此次IUCN红色名录更新还将一些新发现的物种纳入“数据缺乏”类别,未来这些物种有望获得更多关注。Ruiqi Li指出,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在全球动物生物多样性中占比超95%,但仍有许多未被发现或描述的物种,它们的生存状况在保护研究中普遍被忽视。

大砗磲的分布范围的描述中,在中国是可能已经灭绝。图源:IUCN Redlist

大砗磲的寿命非常长,可活到六七十年,但它们的繁殖速度却很慢。雌性和雄性大砗磲需要分别达到10年、4年的年龄才能性成熟。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在IUCN红色名录中显示,它们的整个世代交替周期大约长达33.5年。这意味着在一个世纪内,大砗磲只能完成三代繁殖。这种缓慢的生长和繁殖速度让它们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种群数量难以迅速恢复。

图源:IUCN红色名录

人类需更重视海洋无脊椎动物,积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延缓濒危物种的灭绝进程。大砗磲作为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还通过其与共生藻类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它们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珊瑚礁的健康,而珊瑚礁则是众多海洋物种的栖息地。而且,大砗磲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出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因此,保护大砗磲不仅是保护这一物种本身,更是保护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上图: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鳞砗磲。 Linda Wong摄于国家动物博物馆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工作组

笔者注意到,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官宣中还提到,除了更新了大砗磲(T. gigas)的保护状态,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还对其他几种砗磲物种进行了升级,其中包括将魔鬼砗磲(Tridacna mbalavuana)由“易危”级别提升至“濒危”,以及将砗蚝(Hippopus hippopus)从“无危”级别提升至“易危”。情况不容乐观。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IUCN红色名录等编译 | 王芊佳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背景图:红海珊瑚礁。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参考资料】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22137/119167161

https://www.scien

02

中华白海豚:雷州半岛的“海上大熊猫”生存堪忧

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然而,这位海洋中的“国宝”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据统计,目前中华白海豚在全球数量仅约6000头,其中上千只聚集在雷州半岛近海。雷州半岛的近海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种群数量已达到全国之最。每个白海豚的家族以几只到几十只的成员组成,习惯集体行动。

湛江中华白海豚种群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东部的雷州湾、湛江湾及附近海域,种群数量仅次于珠江口种群,是中国该物种第二大种群。

雷州半岛东侧形成湛江港和雷州湾两个半封闭的海湾,汇集附近很多河流,从而塑造了雷州湾和湛江港的近海生态。雷州湾这种半封闭的内湾,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场地,既可以让它们躲避肉食性鲨鱼等天敌,又可以给它们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能够维持庞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在此生存。

湛江现有的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于2007年4月26日建立,面积为2058公顷。近年来,在湛江海域发现的鲸豚类种类较为丰富,除了中华白海豚是一个确定的较大群体外,还有布氏鲸、短肢领航鲸、印太瓶鼻海豚以及数量较多的印太江豚。

“中国故事共创会”采访团近距离观察了白海豚,深入了解了白海豚的海洋生态环境,对守护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和繁衍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本次活动由中国日报网、湛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湛江市,有着“红树林之城”的美誉,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桥头堡,本次活动邀请来自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俄罗斯和土耳其等10名外媒记者、外籍网红,作为中国故事共创会成员,走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责任编辑:妮思娜】

8月29日,湛江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暨人大代表联络站揭牌仪式在湛江白天鹅酒店举行,标志着湛江在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红绸飘落,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一个重要时刻——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的成立。

湛江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会长董服金在致辞中表示,湛江这片广袤的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它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中华白海豚协会的成立,将汇聚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白海豚的保护、研究、宣传等工作,让更多人了解白海豚、保护白海豚。

随后,现场举行仪式,分别为会长单位、副会长单位、单位理事以及个人理事等颁发牌匾及证书。此外,协会还特别聘请国家一级书画师盛大鸣先生担任协会保护中华白海豚宣传大使。

湛江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的发展目标:1.提高公众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2.协助政府建立健全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管理体系。3.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湛江滨海城市新形象。4.发掘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为湛江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注入新活力。

成立后三年内协会拟开展的重点任务有: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政策倡导、生态保护。

雷州湾位于雷州半岛的东部,是湛江的母亲湾,这里不但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半岛文化,也蕴涵了绚丽多姿的海洋资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华白海豚成为关注的热点。据统计,目前中华白海豚在全球数量仅约6000头,在湛江雷州湾就生活着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

据介绍,中华白海豚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其生存情况代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是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近年来,这个种群中不断出现年轻的和新生的小海豚,表明这里的海豚数量保持稳定,反映出湛江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海洋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接下来,湛江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全体成员和社会各界朋友将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03

共同的威胁与保护之路

大砗磲和中华白海豚虽然分属不同的海洋生物类群,但它们正面临着相似的生存威胁。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正将这些珍贵的海洋生物推向灭绝的边缘。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已经开始行动。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到加强法律法规,从科研监测到公众教育,一系列保护措施正在逐步实施。2024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更是彰显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海洋生物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从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到参与海洋保护公益活动,从选择可持续的海产品,到传播保护海洋生物的知识,每一份努力都将汇聚成守护海洋生物的强大合力。

让我们携手行动,为大砗磲、中华白海豚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些珍贵的海洋生物在未来的海洋世界中继续繁衍生息,让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画卷永不褪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