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养生观:天人相应、身心合一、动静结合
中医的养生观:天人相应、身心合一、动静结合
健康是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普世价值,而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屏东荣总龙泉分院传统医学科医师陈瑞伦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和具体方法,强调了天人相应、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重要性,并具体阐述了饮食养生的原则。
健康是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普世价值,然而何谓健康?首先从现代医学角度切入,根据WHO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虚弱的状态。而中医学对于健康的看法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除了形体强健而无病外,也注重精神健旺、心态平和。由上可知,无论现代医学或中医学,对于健康的概念除了生理方面,也注重心理方面。而养生则是达到健康的工具之一。
屏东荣总龙泉分院传统医学科医师陈瑞伦表示,养生是一个有严谨规范的概念: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而中医养生学,则是在此前提下,应用中医理论以达到调摄身心、却病延年的方法。中医养生学的特点有天人相应、身心合一、动静结合。天人相应指的是顺应自然界季节变化来调整自我的起居作息、饮食摄取。如:夏季阳气盛大,可以稍晚入眠、稍早起床(子时前入眠,天明即起),藉天地阳气之盛大来养护自身之阳气。
身心合一指的是除了重视形体的健壮外,也着重思维活动的平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外界的刺激没有反应,而是喜怒不妄发、没有过度的情绪波动。动静结合则承接身心合一而来,静指的是精神上的清静,透过特定的呼吸方式、意念活动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动指的是运动,透过适当的运动疏通经络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陈瑞伦医师说明,中医养生具体的方法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等。而在现代较常被应用、较有可行性的是饮食养生。具体原则包括:薄和五味、寒热适宜、因时制宜。
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与中医概念的五脏有密切的关系,均衡摄取五味,能够滋养五脏、强健身体,若是有所偏嗜则会对身体造成负面的效应。如苦味能燥湿,但若进食太过则易造成腹泻、消化不良等。
寒热适宜:指的是食物的寒热属性要搭配适宜、饮食入口的冷热温度也要恰当。过度进食偏于热性的食物可能会造成胃脘灼痛,过度进食寒性的食物可能会造成腹痛、腹泻。而进食的食物温度则必须讲究”热无灼唇、冷无冰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消化酵素要发挥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温度,当消化道内的食物和体温接近时,则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因时制宜:指的是因应四季寒热不同,适度补充不同性质的食物。如:春季为肝气当令,则适合减少摄取酸味食物、适度补充甘味食物;冬季气候严寒,则适合适度补充偏于温热的食物。
陈瑞伦医师强调,并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摄取、或是一定得摄取,饮食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均衡。然而必须补充的是,以上所讨论都是在没有疾病、健康的情况下,若是疾病已然发生,则必须借助药物来校正身体的偏差,因为食物固然有五味、寒热的性能,然而其偏性相较于药物,并不足以达到发挥治病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