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文:支链氨基酸可改善糖尿病神经痛
上海交大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文:支链氨基酸可改善糖尿病神经痛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赵健元课题组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疼痛科林福清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支链氨基酸(BCAA)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显示,补充BCAA可以显著改善DPNP症状,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揭示了DPNP的新机制,还为未来开发针对DPNP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背景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的慢性代谢综合征,长期的血糖异常升高以及代谢紊乱会累积全身的微血管、大血管,给不同组织造成伤害,从而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发生。DPNP是T2DM发病率最高、症状最为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双侧肢体远端对称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作为T2DM并发症,DPNP的预防和治疗主要依赖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强化的血糖管理和药物治疗。多项DPNP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均指出,虽然在T1DM中良好的血糖控制对预防和改善DPNP是有效的,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在T2DM中很好地控制血糖也不能有效预防或减缓DPNP症状。这提示血糖并不是T2DM中DPNP发病和干预的决定性因素,可能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代谢途径调控DPNP的发生发展。
研究发现
赵健元团队的研究以寻找并发与不并发DPNP的T2DM患者之间的代谢差异为出发点,通过比较DPNP患者和无神经病理性疼痛T2DM患者的外周血代谢物谱差异,发现DPNP患者外周血中三种支链氨基酸(BCAA)——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T2DM患者。继而在小鼠模型中证实BCAA缺乏可加重DPNP症状,补充BCAA可显著改善DPNP症状。
作用机制
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BCAA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组织中的BCAA缺乏通过激活转录因子ATF4而上调L-氨基酸转运蛋白1(LAT1)的表达水平,补充BCAA可以逆转这一情况。因BCAA缺乏而异常上调的LAT1在胞浆中与Kv1.2结合,并抑制后者在细胞膜上的定位;原代DRG神经元中的BCAA缺乏可抑制Kv1.2通道电流,增加神经元兴奋性,进而导致痛觉信号增强和痛觉过敏发生。
除了补充BCAA,腹腔注射LAT1抑制剂BCH也可以阻断BCAA缺乏对Kv1.2上膜的影响,并显著改善小鼠DPNP症状。这再次证实了BCAA缺乏诱导的LAT1激活是DPNP的致病因素,同时提供了干预DPNP的蛋白靶点。
临床意义
T2DM已在全球引起大流行,包括DPNP在内的T2DM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这项研究为揭示并发与不并发DPNP的T2DM患者之间的代谢差异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不同于传统的以血糖管理为中心的T2DM并发症防治理念。BCAA一直是生命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关于其生理和病理作用的探讨和争论延续至今,作者认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组织中,需要辩证地、发展地分析BCAA的作用。总之,这项研究为DPNP的预测和诊断提供了不同于基于代谢的新方向,并为干预DPNP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
复旦大学周泽宇博士,同济大学第十人民医院王纪鹰医师和郑州大学李志晓博士为本位共同第一作者;赵健元教授、林福清主任、曹婧教授和潘志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