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文读懂验血:三大类检查项目详解与报告解读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57: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文读懂验血:三大类检查项目详解与报告解读

验血是体检中常见的项目,通过验血可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验血的基础知识、常见验血项目及其意义、验血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解读验血报告,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验血的基础知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每一种成分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意义,而验血就是通过检测这些成分的数量、形态、功能以及血液中的各种生化物质,来评估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当我们去医院验血时,常见的采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脉采血,通常在手臂的肘窝处,医护人员会用一根细针抽取适量的血液;另一种是末梢采血,比如扎手指,一般用于一些简单的快速检测,如血常规中的部分项目。采血后,这些血液样本会被送往检验科,在那里,先进的仪器会对血液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各种检测指标的数值。

常见验血项目及意义

(一)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基础、最常见的验血项目之一。它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b)、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如果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贫血。贫血的人会常常感到乏力、头晕、心慌、气短等,这是因为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不足,身体各组织器官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而红细胞计数升高可能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心肺疾病等有关,这些情况会使身体处于一种相对缺氧的状态,从而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

  • 白细胞: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当白细胞总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时,往往提示身体可能有细菌感染,比如肺炎、扁桃体炎等。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增多则常见于病毒感染,像流感、麻疹等。如果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可能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这可能与某些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有关。

  • 血小板: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比如皮肤容易出现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而血小板增多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等。

(二)血生化检查

血生化检查涵盖了许多项目,能反映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以及血糖、血脂等代谢情况。

  •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ALT 和 AST 升高通常提示肝细胞受损,可能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原因引起。胆红素升高可能表示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或者胆管系统存在梗阻,会出现皮肤和巩膜发黄(黄疸)的症状。白蛋白水平降低可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或者营养不良,而球蛋白升高可能与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 肾功能检查:主要有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等指标。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往往意味着肾脏的排泄功能出现问题,可能是由于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尿酸升高与痛风密切相关,当尿酸在体内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时,就会引发关节红肿、疼痛等痛风症状,同时长期高尿酸血症还可能损害肾脏功能。

  • 血糖检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用于检测血糖水平和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空腹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空腹血糖达到 7.0mmol/L 及以上,或者餐后 2 小时血糖达到 11.1mmol/L 及以上,就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使其血糖控制更加平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进而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认为是一种“好胆固醇”,它能够将血管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水平降低也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三)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对于评估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以及手术前的准备非常重要。常见的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

  • PT 延长可能提示外源性凝血途径存在异常,常见于维生素 K 缺乏、肝脏疾病、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内脏出血。

  • APTT 延长则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如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或者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后,这些患者在受到轻微创伤时就可能出现严重出血不止的情况。

  •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多见于急性炎症、创伤、心肌梗死等情况。而纤维蛋白原降低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出血倾向,比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后期。

验血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验血结果的准确性,在验血前我们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大多数验血项目需要空腹 8 -12 小时,尤其是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这是因为进食后,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血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从而干扰检测结果。所以在验血前一天晚上,应避免进食油腻、高蛋白食物,不要饮酒,晚上 10 点以后尽量不要再进食,可以适量饮水,但避免大量饮水以免稀释血液。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使白细胞、肌酸激酶等指标升高,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建议在验血前一天保持正常的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如跑步、健身等。

有些药物也可能会对验血结果产生影响。如果正在服用药物,尤其是可能影响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的药物,如抗生素、降脂药、抗凝药等,应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调整验血时间。

如何解读验血报告

拿到验血报告后,面对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指标,很多人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其实,报告上通常会给出各项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我们可以先大致浏览一下,看看自己的检测结果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如果某项指标超出或低于正常范围,也不要过于惊慌。因为单一指标的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严重疾病,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检验误差或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例如,剧烈运动后白细胞计数可能会轻度升高,在充分休息后复查可能就会恢复正常。

然而,如果多个相关指标同时出现异常,或者某项指标异常程度较为严重,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咨询医生。医生会结合你的症状、病史、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验血,就像是我们身体的一扇“健康之窗”,通过它,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身体潜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守护我们的健康。了解验血的这些事儿,让我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更加从容自信,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的身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