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非遗保护:广东立法保障传承,创新传播全球瞩目
粤剧非遗保护:广东立法保障传承,创新传播全球瞩目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不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融合了多种戏曲元素,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和服饰闻名。如今,粤剧不仅是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的重要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传播的使者。
粤剧入选非遗的意义
粤剧入选非遗,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承载的岭南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的肯定。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粤剧融合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和抽象形体表演艺术,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服饰打扮。其唱腔结构以板腔体为主,包括梆子、二黄等,声腔多样,如大腔、昆腔等。粤剧的表演工艺分为唱、做、念、打四大类别,涵盖唱功、身段、台词和武打技巧。
粤剧入选非遗,也体现了国家和国际社会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视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提升了粤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粤剧入选非遗后,广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薪火相传。
完善法律法规
广东颁布实施《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文件,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广州、佛山、汕尾、清远等地也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一批法规政策文件,筑牢非遗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
加大资金投入
省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除中央资金补助外再补1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此外,广东还打造了十条非遗精品旅游线路,推动非遗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切感受岭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气息,切实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推动非遗进校园
广东打造“非遗少年学”“非遗少年说”“非遗少年行”三大品牌,在乡村地区建设10个“爱心非遗室”。例如,东莞市走进397所学校开展非遗传承传播活动,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400场次,受益师生超100万人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粤剧曲艺二级学院,长期聘请广东粤剧大师对学校师生授课。河源市紫金县建设27个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单位,平均每年培训中小学生近300名。
培养传承人才
2023年,广东启动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种子计划,通过传帮带、结对子的形式,构建非遗传承人与省内各高校艺术、技艺类人才之间的实践学习平台,每年培养上百个青年学生,为广东储备一支专业化的非遗传承后备队伍。此外,广东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持续两年开展100名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全省共开展传承人培训班887次,培训55469人次。
粤剧的创新与活化
粤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创新和活化利用,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打造精品力作
广东打造出舞剧《咏春》、音乐剧《醒狮少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等精品力作。其中《白蛇传·情》《谯国夫人》分别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和金鸡奖,刷新全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
创新传播方式
广东激发非遗创新创造活力,促进非遗现代化成果转化和活态传承。例如,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创设计大赛、“时尚岭南·非遗新造”时尚之夜、广东省非遗购物节等。此外,广东还打造了十条非遗精品旅游线路,推动非遗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切感受岭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气息,切实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深化国际交流
粤剧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第九届羊城粤剧节吸引全球粤剧爱好者参与,全网曝光量超6500万次,国际化传播覆盖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粤剧电影新作展映覆盖社区,粤剧嘉年华系列活动更是创新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
粤剧与其他非遗项目的比较
粤剧与其他非遗项目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保护和传承经验对其他非遗项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独特的艺术魅力
粤剧融合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和抽象形体表演艺术,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服饰打扮。其唱腔结构以板腔体为主,包括梆子、二黄等,声腔多样,如大腔、昆腔等。粤剧的表演工艺分为唱、做、念、打四大类别,涵盖唱功、身段、台词和武打技巧。
广泛的群众基础
粤剧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广泛流行,在海外粤语华人社区也有演出。据统计,广东共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816项;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824人。全省形成的四级名录体系门类齐全、科学合理,非遗保护职能运行机制职责明晰、保障有力。
保护传承经验
粤剧的保护和传承经验对其他非遗项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例如,粤剧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推动非遗进校园、培养传承人才等方式,确保了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薪火相传。同时,粤剧通过创新和活化利用,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粤剧入选非遗,不仅体现了其艺术价值,也承载着岭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艺术本身,更关乎岭南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在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和保护下,粤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