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0次面谏11篇奏疏,直言敢谏成就贞观之治
魏徵:50次面谏11篇奏疏,直言敢谏成就贞观之治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徵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他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是《谏太宗十思疏》。
生平
早年经历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又败于洛水,李密轻敌,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唐朝,但李渊不重用他。李密叛乱被杀后,魏徵被太子李建成召为洗马,负责管理东宫的图籍。魏徵见秦王李世民功高,多次劝李建成早做打算。
主要成就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问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君主似舟,百姓似水: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轶事典故
态度妩媚:李世民皇帝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我看只觉得得妩媚。”
嗜吃醋芹: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那个山羊鼻子整天……”
家族成员
- 祖父:魏钊
- 父亲:魏琬
- 妻子:河东裴氏
- 长子:魏叔玉,光禄少卿
- 孙:魏膺,秘书丞,神龙初为郑国公
- 次子:魏叔瑜,职方郎中
- 孙:魏华,礼部侍郎
- 曾孙:魏瞻,驾部郎中
籍贯争议
史书大都记载魏徵是巨鹿人,但馆陶和晋县却记载魏徵是“巨鹿下曲阳人”。下曲阳属于巨鹿,遍观从隋朝、唐朝到今天,历代政府所设巨鹿郡的辖境都在邢台市范围。而且唐时的馆陶和晋县不属于巨鹿郡管辖,且馆陶和晋县的县志中也没有魏徵任何记载。民国时期,邢台巨鹿古城发掘出的唐代时期的魏徵祠堂和魏徵铁像也证明了这一点。
后世纪念
魏徵墓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