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三峡腹地的文化明珠
巫山:三峡腹地的文化明珠
巫山,这座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古城,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东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南邻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西连重庆市奉节县,北靠重庆市巫溪县及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这片总面积达2958平方千米的土地,孕育了46.25万勤劳智慧的巫山儿女,也孕育了璀璨的巫山文化。
巫山的历史沿革
巫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4万年前,龙骨坡“巫山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100多万年,也让巫山成为亚洲最早的人类发源地之一。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座神秘的灵山,山上居住着十位巫师,他们能够自由往来于天地之间,采集各种药物。据考证,这座灵山正是今天的巫山。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蜀郡太守张若攻取巫郡,设立巫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巫县更名为巫山县,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巫山之名,源于上古唐尧时代的巫咸,这位被誉为“上公”的巫师,生前医术高明,死后被尊为贵神,封于此山,因此得名。
巫山的文化特色
巫山是巴文化、土家文化与三峡文化的交汇之地,多元文化的融合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风貌。
巫文化:神秘与智慧的结晶
巫文化是巫山最显著的文化特色。在巫山县博物馆,珍藏着28253件(套)文物,其中珍贵文物达1422件(套)。这些文物以龙骨坡文化、大溪文化、巫文化为主线,完整展现了大巫山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巫文化的核心是沟通天地、认识自然与自我。巫师们不仅从事医术、祭祀、占卜等职业,还掌握了制盐和提取丹砂的技术,成为当时社会中知识与智慧的象征。
巴文化:坚韧与豪迈的象征
巴文化在巫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骨坡抬工号子,是巴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号子源于古代巴人,他们在劳作时通过喊号子来协调动作、鼓舞士气。抬工号子旋律激昂,歌词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巴人坚韧不拔、豪迈乐观的精神风貌。
土家文化:和谐与包容的体现
土家文化在巫山同样源远流长。土家族的先民们在巫山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邓家踩堂戏和背二哥号子,都是土家文化的瑰宝。踩堂戏是一种集歌舞、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而背二哥号子则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山地运输中的劳动场景。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土家族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巫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巫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巫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全长46千米,两岸高山耸立,崖壁陡直,十二个峰头被誉为“巫山十二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神女峰。相传炎帝之女瑶姬化身为神女,守护着这片山水。神女峰常年笼罩着云雾,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时隐时现,增添了无尽的神秘感。
大昌古镇:历史的活化石
大昌古镇始建于晋代,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三峡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镇内街巷交错,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风浓郁。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着千年前的市井繁华。古镇还保留着传统的酿酒和织布工艺,让游客得以一窥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巫山博物馆:文化的宝库
巫山博物馆是了解巫山历史文化的最佳去处。馆内珍藏着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牙齿化石,还有大量反映巫山历史变迁的文物。博物馆设有《巫山・巫水・巫文化》《长河遗珍》《灵山毓秀》等展览,重点展示了龙骨坡文化、大溪文化、巫文化等巫山地域文化特色,让游客得以全方位了解这片神秘土地的历史脉络。
巫山,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这里,巫文化、巴文化、土家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巫山不仅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