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福州走出的禁烟英雄,从私塾先生之子到禁毒先锋
林则徐:福州走出的禁烟英雄,从私塾先生之子到禁毒先锋
林则徐,这位著名的福州历史名人,不仅在禁烟运动中声名远扬,还在福州留下了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他在福州的成长经历、求学之路以及为官生涯,无不体现出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贡献。通过探访林则徐故居,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则徐的福州往事。
成长背景与早年经历
1785年,林则徐出生在福建福州。这一年,正是蛇年。传统民俗中,人们称蛇为小龙,据说在这一年出生的人,将来必成大器。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位教书先生,他对这个在蛇年出生的儿子,期望很高,所以早早就给他开了蒙。相传,在他九岁时,私塾先生带着学童们登上山巅,先生说出一句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众学童面面相觑,这时,林则徐脱口而出:“山登绝顶我为峰!”先生大奇,认定此儿日后定为非凡伟器。
林家人口多,仅凭父亲教书的薪水养不活一家。为了贴补家用,母亲一直带着几个女儿做针线活。林则徐眼见母亲和众姐妹的辛苦,心中不忍,“请代执劳苦或退让饮食。”一向慈爱的母亲严厉地对他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自此,林则徐更加发奋读书。
求学之路与科举成功
二十岁时,林则徐得中举人,随后迎娶名儒郑大谟之女郑淑卿为妻。婚后不久,林则徐进京参加会试,惜乎名落孙山。林则徐一面开馆授徒,一面准备下次考试。这期间,他与一个叫林雨化的同族长辈过从甚密。此人为人正直,为官清正。受他的影响,青年林则徐有了匡正世道之志。
1806年,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慧眼识珠,聘请林则徐做了自己手下的幕僚。在厦门,他追随房永清追缴走私鸦片。正是这一段经历,让他首次切身感受到了鸦片之祸害。
半年后,林则徐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选为幕僚。此公治闽八年,政声卓越。在发现林则徐是个难得的人才后,就将各种典章制度,连同一些官场门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林则徐感其恩,以师礼事之。
1811年,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这次,他终于以二甲第四名的成绩越过了龙门。随后,又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林则徐度过了整整7年。因为没有打点逢迎过权贵,所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他不以为意,安心坐在冷板凳上,一门心思地研究国计民生。
为官生涯与禁烟运动
7年后,林则徐告别翰林院,“历典江西、云南乡试,迁监察御史”。清制,御史行使监察之责,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当时,琦善在任河南巡抚期间,黄河大堤出现决口。嘉庆帝一怒之下,革去其巡抚之职。林则徐亲赴决口处调查,发现贩卖筑堤材料的商人欲囤积居奇,当即向朝廷上奏。在圣旨的督促下,决口处得以迅速回龙。此次奏对后,林则徐被嘉庆皇帝召见,被提拔为四品道台。
1823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擢升为江苏按察史,官居三品。林则徐深知鸦片之害,见苏州膏腴之地烟馆林立,乌烟瘴气,决心在江苏境内厉行禁烟。江苏巡抚陶澍与他志同道合,故而全力支持。两江总督琦善(林则徐的顶头上司)虽反对禁烟,却并未从中作梗。这样,林则徐得以放手做事,百姓咸呼之为林青天。
1832年,林则徐成为江苏巡抚。三年后,任职江苏巡抚的同时,又代理两江总督。随后,改任湖广总督。作为一名社稷之臣,林则徐认为“鸦片以土易银,可谓之谋财害命。”见到湖广鸦片泛滥程度,更加坚定了禁烟主张。
当时,围绕鸦片问题,朝廷有“弛禁”和“严禁”两派。林则徐在1838年6月向皇帝上的奏折中,痛切直陈:“鸦片流毒于中国,纹银潜耗于外洋,凡在臣工,谁不切齿!”又说:“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进一步提出“重治吸食,罪以死”,又将多年收集的戒毒良方一一呈上,好让朝廷采发放到各地,以治烟毒。在后来的奏文中,他进一步提出立法禁烟,对贩卖鸦片、制造烟具等商人以重罪论处。
林则徐的这番激烈言论,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但他此时没有心情理会这些,因为他正忙着在自己的辖区禁毒。他雷厉风行的举动,让烟贩、烟馆老板、吸毒者闻风丧胆。有效的戒烟药剂,让不少形容枯槁,非人非鬼的吸毒者重获新生。为了彻底震慑烟贩,他下令将收缴烟膏悉数于总督府辕门外焚毁,百姓无不拍手称颂。
同年秋,林则徐奉命北上京师。经过五次召对后,道光皇帝为了让他彻底查办广东的鸦片,破格“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的权力。
离京前,林则徐特意去看望恩师沈维矫。他深知,此次南下,将面临何等凶险的局面。但他还是坦然对恩师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随着林则徐南下的脚步,悲壮的中国近代史缓缓拉开大幕。
林则徐故居与纪念馆
林则徐故居位于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的重要历史文化景点。纪念馆主要有三个看点,一是建筑特色,二是林则徐史迹展,三是虎门销烟&禁毒展。游览时间在1小时左右。
先发几张建筑照片吧,建筑非常漂亮,尤其配着蓝天白云。
林则徐史迹展,有好几个展厅,详细讲了林则徐的生平、为官历程、功绩等等。可看性还是很强的。看完感觉,林则徐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典型,从小就实在太优秀了,而且越长大越优秀!
社会的发展,总是有上升阶段,有衰落阶段。有时候我就想,生活在社会衰退阶段的人,很可怜,因为眼看着自己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糟糕。钱一直贬值,物价越来越贵,房子越来越买不起,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生活,情绪也会越来越差呀……
但再一想,其实历史上越来越强盛的阶段很少,可能多数人生活在社会变差的时期。但,就是在这样的时期,总会有林则徐这样的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林则徐就是这样的脊梁。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脊梁,中华民族才能一直绵绵延续。
虎门销烟,说起来轻飘飘的四个字,后人也都给竖大拇指,可是背后的困难堪比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
就不说前期怎么争取下来的。就说销这个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面对鸦片这样一种新生的未知事物,当时的人对它的认知可说是非常茫然。怎样才能把”毒“完全灭掉,也没有什么科学的实验。
以及,那些已经吸食的人,一旦断了,怎么救治他们?那么多人呢,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吧?
许许多多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但这些并不是最难办的。最难的,林则徐此举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最终林则徐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林则徐只是被发配到新疆,后来又回来做官了,怎么说是生命的代价呢?
当时洪秀全的拜上帝教荼毒广西,势力日渐膨胀。1850年,清廷遂命林则徐任钦差大臣、署理广西巡抚,前往镇压拜上帝教。
林则徐当时因身体抱恙,正在福建老家养病,接到圣旨后即行启程,但却在广东普宁突然去世。
其实他的病并没有严重到会死人的程度,否则也不可能去上任了。有推测说,被他销烟断了财路的人买通了厨子,在他的饭菜里下毒,害死了他。
看看林则徐写的信与他写的格言吧,从这些文字中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两件林则徐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吧。一件是林则徐的手书,是林则徐写来赠给友人的,由友人的后人捐给了纪念馆。另一件是一个青花油灯。
林则徐小时候家境贫寒,他父亲是私塾先生,但因为家中人太多,仍然很难养活一家人,他母亲也要做活贴补家用。
这个青花灯盏是林家的传家宝,母亲在灯下做工,小林则徐在灯下读书……
后来,林家后人捐给了纪念馆。
后面还有一些林则徐治水、与师友交往等内容,总之展览的内容很丰富,值得细看。
纪念馆出口处的对联
你能认出来是什么字吗
最后,再发一幅林则徐写的对联吧
我很喜欢~
最后链接一下福州游:
福建博物院 — 福州市博物馆 — 福建芳华越剧院 — 三坊七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