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健康管理 投资健康人生
增强健康管理 投资健康人生
香港政府推出的“健康人生计划”旨在为市民提供不同人生阶段的健康参考指引,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该计划通过性别及年龄层分类,提供全面的健康策略。
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医务顾问区大钧医生表示:“很多市民努力工作一生,到退休时才想起自己的健康需要。然而那时才做身体检查,可能已错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慢性疾病的黄金时间,到头来要用退休金来支付医药费,所以大家年轻时就要懂得为自己的健康投资。”
区医生表示,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健康需要,“健康人生计划”是一项以实证为本和全面的健康策略,透过性别及年龄层分类,提升市民关注自己健康的意识。例如,计划建议19-44岁男士每年需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建立无烟无酒及恒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模式、维持理想体重并至少每两年检查血压一次,女士除上述健康建议外,25-44岁曾有性经验的女士还需要接受子宫颈癌筛查,而44岁女士更建议开始参加乳癌筛查。至于65岁或以上女士需要关注的健康事项更多,计划建议她们除了接种子季节性流感疫苗外,亦需要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此外,除建立无烟无酒及恒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模式,她们也需要定期接受慢性疾病筛查,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症,以及癌症筛查,例如大肠癌、子宫颈癌及乳癌。
在慢性疾病筛查方面,区医生鼓励45岁或以上没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的人士参加“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慢病共治计划”),透过筛查检视自己有否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这两种香港人常有的慢性疾病。参加“慢病共治计划”的市民要先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并进行配对。区医生说:“‘一人一家庭医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家庭医生会照顾市民和其家庭的整体健康,‘睇医生’不等于只是‘睇病’,家庭医生会为市民提供更多健康资讯及建议,提升疾病预防意识。我们期望市民可以与家庭医生建立长远的医患关系。”
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并持之以恒
区医生指出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是香港常见的致命疾病,而这些疾病跟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她举例说:“肥胖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引发心脏病、中风、肾病等。此外,肥胖与癌症如大肠癌、乳癌都有关系。因此,维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减低肥胖的风险很重要。市民平时应自律地做运动,包括每星期最少三天做体能活动,他们可选择每星期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至少75分钟的剧烈运动。他们亦应每周至少两天进行肌肉强化活动。市民应循序渐进,按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调节体能活动的强度。同时,亦应保持均衡饮食,限制摄取油、盐和糖,并且避免吸烟及饮酒。”她续指香港人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入,走路的机会较多。她说:“上班一族只要平日多走路,例如一日累积急步行30分钟,同样有助维持健康的体重。”
跨专业团队提供医疗服务
区医生说:“地区康健中心/站会根据家庭医生的建议,与‘慢病共治计划’的参加者共同制定健康管理目标,并担当个案经理角色,统筹跨专业医疗护理服务,包括营养师咨询服务、物理治疗师指导体适能运动、视光师检查眼底、足病诊疗师进行足病治疗等,让参加者更好管理慢性疾病。”
另外,区医生指经常被病人问到,一旦吃药是否就要吃一世?她解释说:“其实血糖偏高和高血压人士,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模式,做到减药或停药。我过往有一位60岁患高血压的病人,原本需要服食降血压药,但当他改变生活习惯,坚持每日运动,最终令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并可以停药。因此,改变生活习惯有机会令病情逆转,指数回复至正常水平。此外,当有慢性疾病病人因不同理由抗拒吃药,我会尝试了解他们不吃药或停药的背后原因,尽力释除他们的疑虑。”
没有已被确诊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45岁或以上香港居民,如已登记加入“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医健通)并成为地区康健中心/站的会员,便可登记参加“慢病共治计划”,在政府资助下,以共付模式在私营医疗巿场接受糖尿病及高血压筛查和治疗服务。
地区康健中心为市民提供多项服务,包括配对家庭医生、免费健康评估、慢性疾病预防及管理等。
本文原文来自香港头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