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无人艇袭俄舰,火船战术现当代新篇
乌克兰无人艇袭俄舰,火船战术现当代新篇
最近,在持续的俄乌冲突中,又出现了新的战术动作。就在上月,在土耳其的一个防务展览会上,乌克兰展出了一种新研发的自杀式无人舰艇。接着在八月初,使用这种无人舰艇,乌克兰军队成功地对一艘俄罗斯军舰造成了损伤。这种自杀式舰艇的作战方式,很容易让对古代海战有兴趣的普通观众联想到古代在赤壁和料罗湾的火攻战术——运用“火船”对抗敌方大型舰船。
要透彻理解使用火船的复杂性,首先需要了解古代海战舰队的组成。古代的海战与近现代海战不同,通常是陆地战争的延伸。
在那时,因为缺乏有效的舰船摧毁手段,战舰的航速也较慢,难以快速机动,大型船只主要用作步兵的作战平台,或者可以看作是可移动的水上木质堡垒。
就像古代的所有重要军事关卡一样,城外通常都设有大小不一的堡垒防线。这些大型战舰在作战时,通常伴随着各种小型战舰,这些小型战舰的任务包括侦察、警戒、传递信息和救助落水船员等,在战争中也会执行辅助攻击和防御。
▲自杀式无人舰艇正击中俄罗斯军舰的一瞬间
▲古代水战中,火船是一种广受将领青睐的小兵战胜强敌的策略
▲赤壁之战中的火船战术,是水战史上一个辉煌战果的经典例证
因此,要用火船实施火攻,首个挑战便是,满载燃料的火船无法像常规战舰那样装载完整的战斗人员,一旦在途中被敌军的小型舰艇拦截,火攻就很可能会失败。即便能突破这一障碍,火船引燃的火势如何能迅速蔓延至敌方整个舰队,以及如何防止敌方舰队火灾蔓延时,避免火势扩散到己方舰队,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模型火船
再来回顾赤壁之战和料罗湾海战这两个火船战术的经典案例。
在赤壁之战中,黄盖的火攻成功是因为多重有利条件的叠加。在双方对峙期间,曹军由于“于巴丘遇疾疫”,应急反应能力降低,其舰队布阵密集,“船舰首尾相接”,这为火势蔓延提供了可能。
然而,即便是这样,要实施火攻,黄盖还是先“向曹操报告降意,以降低其警惕”,然后利用“东南风势急”,才成功突破曹军的防御。但在实际攻击中,黄盖“被流矢击中,跌入冰冷的水中”,显示出这次攻击的危险性,如果没有风力的帮助,火船可能就会因曹军的强力阻击而失败。
▲黄盖的成功依赖于多重有利条件的累积
而在料罗湾之战中,火船的使用也并不容易。事实上,在10月22日的大战之前,明军已多次尝试使用火船攻击,但都因荷兰舰队的及时发现和阻挠而失败。
最终的大战中,郑芝龙一口气派出了百艘火船,包括多艘大型舰只,这种规模的攻击才取得了“焚毁敌方五艘巨舰”的成果(此数据有争议,荷兰方面的记录指出只有一艘被火船焚毁,其他舰只则是被击沉或击伤),这一结果是在有普通战舰进行海上牵制的情况下获得的。这显示出,在没有突然性和有利水文风向的情况下,火船的杀伤力其实并不高。
▲明朝与荷兰的海战
因此,要通过火船取得巨大战果,实际上需要多种条件的巧妙结合。像赤壁之战那样的战果,是在合适的时机、敌方的松懈以及己方对水文风向熟悉和利用的基础上取得的。
而料罗湾之战中百艘火船的使用,其实更多的是对敌方心理的强烈威慑。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例如英国迎击无敌舰队和鸦片战争时的火船战术,往往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出场。
不过,对于一些营销号所说,把火船战术当做东方特有的战术,这并非事实。火船战术在西方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像前所述,火船是一种对条件要求极高的奇袭战法,在中国水战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例子。最早的大规模使用火船的战役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这一时期西方的罗马帝国已经进入衰落期,所以并不是西方不智,而是技术和战术与火船的使用并无直接关系。
▲希腊独立战争中,希腊人使用火船焚毁了奥斯曼帝国的海军旗舰,标志着火船战术的历史终章
总的来说,尽管火船随着铁甲舰的出现而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更强大的无人舰船却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承了这一战术。历史有时真是一种循环,或者说,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的战术想象仍然局限于已知的范畴内。
本文原文来自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