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寺探秘:八万大藏经的传奇
海印寺探秘:八万大藏经的传奇
海印寺,这座位于韩国庆尚南道伽倻山的千年古刹,不仅是韩国最著名的三大佛寺之一,更是因其保存完好的世界级文化遗产——高丽大藏经版(俗称“八万大藏经”)而闻名遐迩。这八万多块经版,历经近八个世纪,依然完好无损,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不仅如此,海印寺本身也充满了神秘色彩,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印寺,探寻这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传奇吧!
八万大藏经的诞生
八万大藏经的制作始于高丽王朝时期,最初以宋代的《开宝藏》为蓝本。高丽朝显宗二年(1011年),为抵抗契丹军的入侵,显宗发大誓愿刻造大藏经。此时所刻大藏经版本即高丽大藏经初雕本。初雕大藏经在蒙古军入侵时期被烧毁。初雕大藏经被烧毁以后,高丽高宗十九年(1232年)为以佛力抵挡蒙古的入侵,迁都到江华岛,设立了大藏都监机构,开始重新雕刻大藏经版。因此也被称为再雕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再雕版由高丽著名高僧守其法师主持,在历代汉文大藏经中,再雕《高丽大藏经》有着严密的组织,并经过精心的校勘,《高丽大藏经》再雕本为现存汉文大藏经中最完善的大藏经。
独特的保存之谜
海印寺藏经版殿是世界上唯一用作专门收藏大藏经经版的建筑物。这座始建于1488年的建筑,历经数百年沧桑,却未曾遭受火灾和战乱的破坏。其建筑技法具有朝鲜初期的传统木造建筑特征,不仅外观精美,更蕴含着科学的保存智慧。
藏经版殿按南北方向并行排列,正面15间两排规模较大的建筑,南面的建筑为修多罗藏,北面的建筑为法宝殿。东面和西面各有一座小规模的东、西寺刊版殿(侧殿)。海印寺藏经版殿采用了简洁的建筑风格,只具备有藏经版殿所需的功能,未加任何装饰。前后面窗户的位置和大小各不相同。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保持了殿内的合理温度与湿度。具有保证大藏经版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不会被腐蚀和损毁的科学而有效的结构。藏经版殿版架的陈列装置等也非常科学。这些都是大藏经版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文化瑰宝的传承
海印寺藏经版殿收藏的木质《高丽大藏经》经版和诸经版总数多达87,000余块,是从1098年开始到1958年间,历经多年刻制完成的。分为政府刻制版和寺院刻制版两种。《高丽大藏经》经版的政府刻制版,共有1496章、6568卷、5,200余万字,雕刻于81258块木版上。每块木版长24厘米、宽近70厘米、厚2.6-4.0厘米,每版22行,每行约14个字。重量在3到4公斤之间。寺院刻制版是在地方官厅及庙宇中制作而成的,雕刻着佛教典籍、佛教历史、佛教戒律、佛教研究论文、高僧文集、戒律版、佛教版画等,保管于寺院刊版殿之中,共有5,987块。
海印寺大藏经经版及再版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全面、最准确,做工最精美的大藏经经版,是世界上现存唯一刻有汉字佛教经典的木质雕刻版本。也是举世公认的标准大藏经和佛教全书。
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耀
1995年12月,海印寺藏经版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八万大藏经的文化价值,也体现了人类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责任。海印寺作为这部藏经的保存地,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凸显了其在世界文化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海印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寺内珍藏着八万大藏经(国宝第32号)及藏经板殿(国宝第52号)等珍贵文物,其中藏经板殿是为存放大藏经而建,被誉为杰出的艺术与科学杰作,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智慧。
海印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纷至沓来。八万大藏经,这部历经沧桑却依然完好的佛教典籍,不仅是韩国的国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静静地诉说着古代工匠的智慧,见证着佛教文化的辉煌,启迪着后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