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从16次高考到华南师大的逆袭之路
唐尚珺:从16次高考到华南师大的逆袭之路
2024年6月25日晚8点半,35岁的唐尚珺带着笑容出现在抖音直播间。超10万网友一同涌进直播间,频频刷礼物;短短半小时,他就获得400多万点赞。唐尚珺说,今天下午2点半,自己已经查询到今年的高考成绩,“分数在600多,和我自己预估的成绩相差不大,差别在10分左右。”关于此前网上传播的预估成绩639分,唐尚珺解释说,“这是孙老师的预估,不是我自己的预估。我的预估没有那么高。”
这是唐尚珺第16次参加高考。从2009年首次参加高考到2024年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唐尚珺的高考之路走了整整15年。这15年里,他先后被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录取,但都选择了复读。是什么支撑着他一次次重返高考考场?又是什么让他最终选择接受华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从山村少年到“高考钉子户”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曾是一名小学老师,后一直务农,母亲则不太识字。从小,父亲就告诉他:“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唐尚珺的心里。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只考了372分。这个成绩远低于广西理科本科第二批分数线。但他没有放弃,选择了复读。从2009年到2024年,唐尚珺的高考成绩逐年提高,从最初的372分到2024年的601分,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坚持。
衡水复读:从执念到转变
2023年夏天,唐尚珺一度决心告别高考,可因为执拗地在高考志愿中选择不服从调剂,导致手握594分的高考成绩,却没被一所大学录取。过去一年,衡水教育集团某校区授聘顾问、衡水市(山东)商会常务副会长孙成厚将唐尚珺邀请到衡水复读,备战今年的广西首次新高考。“他和冲刺生在一个校区,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等偏上,处于高位段。”孙成厚告诉潮新闻记者,在日常模拟考试中,唐尚珺的成绩可以达到640分,“他物理最好,一般能考到85到87分,生物、化学也比较好,基本在90分以上。”
在衡水复读的一年中,唐尚珺隐姓埋名。2024年6月3日,孙成厚和几位老师组队护送唐尚珺到北京坐飞机回广西参加高考。当天,从中午11点开始,同学们就在本上各自写下理想大学,纷纷找唐尚珺签名、合影,“一直签到将近下午1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临走前,孙成厚问道。学生们给出了令他意外的回答,“从他入学第一天,我们就知道。他改名就是有苦衷,我们都要保护他。”
华南师范大学:新生活的开始
2024年9月1日晨,35岁的大一新生唐尚珺从广西南宁搭上动车,前往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报到,成为该校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一名新生。连续高考16年后,唐尚珺终于正式迈进大学殿堂。
完成报到后,唐尚珺入住宿舍,“宿舍挺好的,四人间,上床下桌,有空调。”唐尚珺说,这是他时隔四年再住集体宿舍,“之前在高中复读的学校,校方会有特殊照顾,住单人间。已经见到了室友,其中两位是本地人,同学们都挺热情的。”
放下行李后,唐尚珺在学长的带领下游览校园。路上陆续有学生认出了他,并找他合影,连门口的保安也认出了他。有学生告诉记者,唐尚珺报志愿时便知道他报了华南师大,“感觉很神奇,比我们大那么多但是却成了我们的学弟。”此外,还有爱乐协会等音乐社团找到唐尚珺,希望招徕他入社。
对于同学们的热情,唐尚珺表示,更多希望低调,像普通学生一样生活,不被打扰。“别人不知道我,我觉得好一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被围观的感觉不太好。”他说,“这是第一天,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以后应该就好了。”
走出“唐尚珺困境”
唐尚珺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他是励志的典范,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有人认为他是高考制度的“畸变”,浪费了教育资源。但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唐尚珺的故事都引发了对高考制度和社会期待的深刻反思。
在最新的报道里,唐尚珺已经开始直播,也发起了“这次要不要读大学”的投票,这或许已经透露了他未来可能性的端倪。他身上的标签,让他的人生有了传统路径之外的元素。在这里不评价唐尚珺本人如何,仅仅从唐尚珺过去十几年的高考历程来看,他确实是剖析高考本身的样本。他之所以可以十几年如一日的高考,恰恰是因为高考在社会生活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高考本身就凝聚了大量的“资源”,并投射到他的身上。
支撑唐尚珺走完复读路的,除了本人的意志外,也是因为能获得奖金和赞助。他曾自陈“在各个复读学校拿到的奖金、生活费大约有30万元”,这些想必给了他复读的动力和可能。这或许本身就是高考意义最生动的诠释——考生仅仅是复读、考上好学校,就已经可以获利了,高考的地位和分量不言而喻。
而另一个支撑则是唐尚珺本人的眼球效应。在网络上有不少人表示对唐尚珺霸占热搜的厌倦,但毫无疑问,他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舆论的关注。这并不以个别网民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高考本身太有话题度,太能牵动社会的神经了。唐尚珺作为高考路上的“虔诚者”,那么他的命运如何当然也就会受到大众舆论的偏好。
所以,唐尚珺的16年高考路并不只属于他本人,也是高考本身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是高考这个制度衍生出的社会期待乃至“经济价值”的投射。可以想象的是,唐尚珺如果参加其它考试连考16次,大概也不会有多少关注,更不可能获得奖金和赞助。
这一次,很多网民希望他别再复读,很多人似乎比本人更对他的前途上心,希望他能走出高考。换句话说,这不只是唐尚珺要走出困境,而是人们希望走出“唐尚珺困境”。在这十几年的过程里,人们亲眼见证了高考如何挤占他的人生,围观者都觉得喘不过气。而“唐尚珺困境”,与此类似的,是一场考试对人生过于重大的决定性意义,是考试催生了扭曲正常教育模式的“奖励型复读”,是一场考试凝聚了过高的话语权重。人们希望唐尚珺走出高考,也是渴望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愿望,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既属于他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告别仪式”——让高考回归平常,不再出现光怪陆离的奇观。
未来:从“高考机器”到普通人
唐尚珺表示,他现在还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需要慢慢体验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规划,不过他计划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他还称,华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很不错的大学,他对师范类专业更感兴趣,未来可能会考虑转专业。
对于未来,唐尚珺表示:“争取早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馈家里,回馈社会。感谢家人和朋友对我曾经任性逐梦的理解和包容,感谢社会对我前途的关心,更感谢公平公正的高考平台,让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机会。”
唐尚珺的故事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出公众视野,但他留下的思考和启示将会长久地影响着我们。他的坚持与智慧,为我们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每个人提供更多元的发展路径,让“唐尚珺困境”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