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团队研发可吸入心脏靶向纳米药物,为心衰治疗带来新希望
复旦大学团队研发可吸入心脏靶向纳米药物,为心衰治疗带来新希望
心力衰竭是全球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影响着2.6亿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预计还将大幅攀升。尽管近年来在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和靶点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许多患者仍面临预后不良和生活质量低下的困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舒先红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为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舒先红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可吸入心脏靶向纳米药物,该药物由心脏靶向肽(CTP)修饰的磷酸钙(CaP)纳米颗粒组成,用于递送PDE10A的选择性抑制剂TP-10。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吸入给药方式的高心脏递送效率,同时通过CTP修饰实现对病变心肌的精准靶向。
研究团队在慢性心力衰竭小鼠模型中测试了这种新型纳米药物的疗效。结果显示,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吸入TP-10@CaP-CTP显著提高了小鼠的长期生存率,改善了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逆转了心脏重塑过程。具体而言,治疗后的小鼠心脏射血分数(EF%)和分数缩短(FS%)显著提升,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明显改善,且血浆中反映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ANP水平显著降低。
更令人鼓舞的是,这种新型纳米药物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炎症浸润或纤维化,肺、肝、肾、脾、脑等主要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未发现异常。这表明,即使在长期低剂量或短期高剂量的吸入治疗下,TP-10@CaP-CTP也不会导致肺损伤。
舒先红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了一种心脏靶向肽工程策略,以促进纳米药物在衰竭心肌中的积累。我们发现,这种靶向作用仅在心脏处于病理状态时发生,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虽然目前的治疗效果与临床实践相比尚未显示出实质性的进步,但这一策略为未来基于吸入方法的系统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
这一突破性研究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吸入和CTP修饰实现的高递送效率,不仅简化了治疗流程,还避免了传统侵入性治疗带来的不适和潜在并发症。未来,随着进一步的优化和临床试验,这种可吸入心脏靶向纳米药物有望成为心力衰竭长期管理的重要工具,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