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高行清粹”展亮相山西博物院,再现“廉吏第一”于成龙传奇人生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4:3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高行清粹”展亮相山西博物院,再现“廉吏第一”于成龙传奇人生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到山西调研,并专门参观了正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高行清粹——于成龙廉政文化展”。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展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成龙廉政文化的广泛关注。

01

从“罗城之苦”到“两江总督”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少欲无为”的实践史。顺治十八年(1661年),45岁的于成龙通过在国子监的短暂学习结业后,被派到了偏远地区任地方官,开始了他的仕途。他的仕途第一站是广西罗城县知县,那时的广西地区是清消灭南明抵抗势力后攻占的地方,兵燹之地满目荒凉,罗城更是“居万山中,盛瘴疠”。虽说是个县,但县城住户总共才六户人家,城内杂草丛生,没有城墙,没有官衙。

面对这样的环境,一般人可能会望而却步,但于成龙却选择了迎难而上。他带领仆人在竹木丛中盖了几间茅草房作为办公房,用土块垒台子作为升堂批文的办公桌,旁边再放一口大锅和一个饭钵作为饭堂。环境简陋至极,但是于成龙对公务却毫不懈怠。为了了解当地民情,于成龙不仅“召百姓从容问疾苦”,而且经常到乡间体察民情,频繁去田间地头找当地农人交谈,鼓励百姓勤劳耕作,“或坐树下,与饮食笑语”,毫无县太爷的官架子,得到罗城百姓的爱戴信任。他还根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妥善解决了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宽免百姓徭役负担,出台了建学宫、设养济院等民生工程。

他用了七年时间,使罗城这个偏僻落后的清朝新领地有了稳定发展,百姓渐渐安居乐业,人口增长、耕地拓展。于成龙的业绩得到了上司的赏识,总督考定为卓异等级,并将他的事迹报告给了康熙皇帝。

随后,于成龙的官职不断升迁,但他每赴新任都深入民间明察暗访,而后再制定相应政策。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于成龙任黄州府同知时曾乔装改扮潜入强盗老巢。当时的黄州地区盗匪很多,胆大妄为,甚至是光天化日明火执仗,百姓畏惧、官府无奈。

作为同知的于成龙负有协助知府缉捕盗匪维护治安的职责,当他从百姓口中得知强盗猖獗的情形后,时时走村串巷、微服私访进行调查,制定了区别对待的打击强盗方案:一是招抚了当地一个叫彭百龄的强盗头目,此人天良未泯,于是“令捕盗自赎”,将功补过;二是坚决摧毁强盗窝。

这个强盗窝是在一户姓张的富户人家,平日里交结广泛,当地的很多衙役公差跟他家都有勾结,常常通风报信。为防止打草惊蛇,于成龙先是装扮成一个乞丐,到张家乞讨,自称名叫“杨二”,请求在张家帮工得口稳当饭吃。张富户看他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就同意了。

这个杨二做事认真,手脚勤快,没多久张富户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心腹,让杨二随同他的手下出外打家劫舍,杨二用心记下了所有强盗的相貌、绰号、躲藏地点与接头暗号,然后就逃出了强盗窝。

随后,大队公差冲进了张富户家,令其交出所有同伙。这个强盗头目还想抵赖,于成龙怒斥道:还不老实交代,你可好好看清楚了,我是杨二!真相大白,张富户当场伏地请死,这个贻害一方的强盗团伙被一网打尽。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省巡抚。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亲自召见,赐予他白银千两、御马一匹,亲自赋诗一首表彰其廉能,并称赞他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升官前,将通州知州小于成龙提拔为江宁知府。任职总督之初仅辖江南两省,江西总督由董卫国担任,据悉于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南京布价急速上涨,“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驱从,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奸人猾胥各鸟兽窜”。

02

“于青菜”的由来

于成龙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他的为官之道上,更渗透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生活节俭,衣则求暖,食则求饱而已,对自己吝啬,但是对别人却慷慨大方。康熙八年(1699),于成龙升任黄州府同知,驻麻城歧亭。忽值饥荒,歧亭一周姓世家,八月未至而炊烟断灭,妻子儿女啼哭不已,于成龙便用自己的俸银买稻米两石送至其家。而此时于成龙所食不过糠粥而已。所谓糠粥,就是将糠皮炒干磨成粉,撒在稀饭中同食。古语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于成龙的“薄己厚人”让他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也是他成就事业的强大精神助力。

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藩臬按察使、布政使二司、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他不仅自己生活清苦,也要求家人和仆役尽量俭朴,不论在何处,从没有任何家眷随行,他的妻子阔别二十年以来只见面一次。

于成龙一生勤政廉洁,无论在穷乡僻壤的小城,还是在富庶繁华的江南,他始终不改节俭作风,“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音ㄧㄡˋ,陪伴尊长或宾客而食。在这有「以什么什么为配菜」的意思。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人称“于青菜”;深得百姓爱戴,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他不仅自己生活清苦,也要求家人和仆役尽量俭朴,不论在何处,从没有任何家眷随行,他的妻子阔别二十年以来只见面一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南京当地百姓闻讯后,「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由时任吏部侍郎的陈廷敬书写碑文,作为对其廉洁一生的表彰,葬于家乡永宁。

03

六大展区,全景展现“廉吏第一”

“高行清粹——于成龙廉政文化展”通过“家风家教”“勤政爱民”“吏治清明”“廉能业绩”“从严治党”“警钟长鸣”六大展区,全面展示了于成龙的生平事迹和廉政理念。

家风家教展区

于成龙的家风家教展区展示了他家族世代传承的“勤耕读,孝乡里,重仁德”的遗风。于氏族人的《于氏族规家训》强调“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务宜谦光,不可骄傲”,这些家训对于成龙的为官之道产生了深远影响。

勤政爱民展区

勤政爱民展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现了于成龙在广西罗城、黄州等地的施政举措。他不仅关注民生,还注重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受百姓爱戴。

吏治清明展区

吏治清明展区重点介绍了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制定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强调“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基层官员提供了为政准则。

廉能业绩展区

廉能业绩展区展示了于成龙在不同任职期间的政绩,包括平息盗匪、赈济灾民、整顿吏治等。特别是他在黄州府开官仓赈济灾民,亲自食用糠粥与百姓共度饥荒的事迹,感人至深。

从严治党展区

从严治党展区通过对比康熙、雍正时期与乾隆时期的廉政状况,揭示了于成龙等清廉官员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警钟长鸣展区

警钟长鸣展区通过反面案例,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意识。

04

展览亮点:文物与互动体验

展览中展出的文物包括于成龙的画像、手稿、家书等珍贵资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示亲民官自省六戒》的原件。这份文件不仅体现了于成龙的廉政理念,也是研究清代吏治的重要文献。

展览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如“于成龙断案”VR体验、廉政文化知识问答等,让观众在参与中感受于成龙的智慧和廉洁精神。

05

社会反响:观者如潮,好评如潮

自展览开幕以来,山西博物院已接待观众324.5万人次,同比增长37.4%。许多观众在展厅中驻足观看,感受于成龙的廉洁风范,纷纷表示深受启发。一位参观者留言道:“于成龙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来自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

06

现实意义:廉洁精神的当代启示

于成龙的故事,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当今社会,物质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人们常常被各种欲望所困扰。但是,于成龙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不来自于外在的物质,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充实。

“少欲无为”,并不是让我们放弃所有的欲望,不再努力奋斗。而是告诉我们,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被无尽的物欲所控制。正如于成龙所展现的,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来自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少欲无为”。不是要我们放弃追求,而是要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充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幸福。

“高行清粹——于成龙廉政文化展”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展示,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如何保持内心的清廉?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些问题,或许都能从于成龙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