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南北2700公里,隋炀帝时期大运河成世界遗产
贯穿南北2700公里,隋炀帝时期大运河成世界遗产
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修建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项超级工程。这条贯穿南北的水上通道,不仅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至今仍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你知道吗?大运河的修建耗费了近百万民工,耗时三年,期间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尽管隋炀帝因此背负骂名,但他留下的这项伟大工程,至今仍在造福人民。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快来了解更多关于大运河的故事吧!
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并开凿大运河。这项浩大的工程动用了数百万民工,耗时六年才得以完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连接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将南北交通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运河的开凿并非一帆风顺。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要穿山越岭、跨沟过壑,硬生生凿出一条运输水道,难度可想而知。据史料记载,仅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就动用民工500万,耗时六年。灵渠,古称秦凿渠,是沟通长江与珠江的一条人工运河,是大运河系列中挖掘最为艰难的一段,要从几十米高的石山身上,硬生生劈开一条河道。其难度类似于今天河南的红旗渠工程,以至于短短35公里长的一段人工运河,十几万人竟用了四年时间才完成。
创新与智慧的结晶
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更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在开凿过程中,古代工程师们克服了地形复杂、水源不足等重重困难,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水利工程。
例如,在汶上县一段废弃元代运河时,由于河道水源不足,工程受阻。治水官员接受了当地农民“土专家”白英建议,修建分水工程。年逾半百的白英废寝忘食,亲自规划,指挥开挖小汶河,直达运河“水脊”汶上县南旺处。在汶河与运河交汇处修筑一道石岸,在河底设鱼脊形状“石拨”,利用“分水脊背”和石护岸、水闸等工程设施来调控水量,形成“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著名南旺分水系统,确保了大运河畅通无阻。
永续千年的历史贡献
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它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推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当时的商贸繁荣和社会发展。各地船只源源不断往返于洛阳,最多时一天可达上万艘。大运河的运力得到有效提升,使之成为促进物资流通、带动商贸繁荣、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大运河还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统一。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的愿望。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成功不仅体现了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也标志着中国对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申遗成功后,各地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保护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包括扬州在内的各个城市加强了对运河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了运河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强了对运河沿线污染源的治理和管控,推动了运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工作永远在路上。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推进,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各级政府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了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和保护工作,修复了一批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有效保护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风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也为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这条“沟通南北、贯通古今”的古老运河迎来了世纪复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和闪亮名片,真实体现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一幅大运河文化的绚丽画卷正在新时代全面展开。这些进展不仅为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