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美元打造南亚最大水牛产业链,中尼合作实现双赢
2亿美元打造南亚最大水牛产业链,中尼合作实现双赢
中尼两国近日签署了一项重要的水牛肉输华项目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两国经贸合作迈上了新台阶。上海紫燕食品公司与尼泊尔喜马拉雅食品国际公司在加德满都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建立南亚最先进的水牛肉全产业链体系。此举不仅有助于尼泊尔农民增收,还能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肉类选择,真正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项目背景与意义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中尼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此次热加工水牛肉输华项目是双方合作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他强调,中国庞大且多元的消费市场,将为尼泊尔优质水牛肉产品提供广阔无垠的销售天地,有望打造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全新典范,源源不断地为两国人民输送福祉。
项目具体内容
上海紫燕食品有限公司总裁钟怀军介绍,该项目计划投资2亿美元,由喜马拉雅食品国际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将建设南亚最先进的水牛肉全产业链体系,覆盖养殖、屠宰、加工、物流和贸易。项目落地后,将为尼泊尔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效益:每年可为尼泊尔创造约15亿美元外汇收入,减少贸易逆差,提升经济实力;20万户农户将通过养殖模式平均年增收7000美元;项目还将直接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近100万人就业。
对尼泊尔的影响
尼泊尔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部长阿迪卡里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尼泊尔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确保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水牛肉,同时将严格遵守中国政府的出口标准。他指出,此次协议的达成将成为强大的助推器,进一步激发农民从事水牛养殖的积极性,为尼泊尔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中尼农业合作历史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在拜会尼泊尔新任农业与畜牧业发展部长时曾表示,中尼在农业、畜牧业等领域合作基础扎实、前景广阔。双方期待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持续推进具体项目,深化农业、减贫等领域务实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福祉。
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该项目前景广阔,但尼泊尔水牛养殖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显示,尼泊尔的水牛数量近年来持续下降,从2018-19年度的530万头降至2022-23年度的308万头,为30年来最低水平。此外,尼泊尔的肉类产量也出现下降,2022-23年度水牛肉产量仅为116,503吨,远低于2021-22年度的194,090吨。
喜马拉雅食品国际公司董事长纳文·库马尔·夏尔马表示,如果尼泊尔积极开展水牛养殖,到2027-28年度向中国出口15亿美元的水牛肉是可行的。目前,计划在三个地区投资210亿卢比开展水牛养殖,并在哈里哈尔普尔·甘地建立一个价值60亿卢比的加工厂。
中尼贸易关系
西藏作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2019年至2023年,我国对尼泊尔进出口贸易总值突破550亿元,2024年前10个月贸易总值达112.18亿元。西藏正持续完善口岸功能设施,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切实把口岸区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随着中尼热加工水牛肉输华项目战略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签署,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将持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书写中尼友好合作关系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