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话文化创新传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话文化创新传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传统文化成为一大热词。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文化创新传承建言献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表示,将在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传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刘莉莉建议,做好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监督和培训,更好地构建全社会联动机制,让非遗进入当代人日常生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该院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让文物“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建议,传统戏曲艺术要通过更多方式与途径,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传统文化需要创新表达,让古老文明对接现实找到正确“打开方式”,才能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促进创新传承
促进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历来备受关注。2011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在党的政策支持下,非遗、文物等传统文化发展欣欣向荣。
以非遗为例,我国非遗传承与保护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同时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而通过产品开发与版权运营,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再放光彩。
对于博物馆来说,让文物“活”起来,需要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获得精彩而难忘的文化体验;需要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文化生活。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尝试以文创开发唤醒沉睡中的文物,尤其是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雪糕凭借着各自的颜值、味道及背后的故事先后“出圈”。例如,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等珍贵文物形象为原型制作成的冰品,在为参观者带来味觉、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保留了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成为博物馆参观体验的“点睛之笔”。
“重视文创产品的文化属性、排他性以及性价比、实用性等,注重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和 IP运营能力,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和喜好等,皆是以文创雪糕为代表的文创产品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术’与‘道’。期待通过文创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与‘火起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奕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彰显了文化自信。
推动转化利用
传统文化传播只有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吸引传承人、大众、各类新平台都参与其中,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喜爱与发扬,才能永葆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正因如此,不少代表、委员建议,运用数字技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民进中央建议,由各级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全面推进存世古籍的摸底工作,建立健全古籍数字化工作体系和技术标准,研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方案等,推进古籍数字化,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马萧林则建议,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文物焕发新生。以河南博物院为例,马萧林介绍,该院通过采集文物高清照片,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 AI技术,自动生成被拍摄文物的三维模型,在5G、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的辅助下,文物信息得以情景化和可视化呈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虚拟数智人“艾雯雯”通过深入学习,在展厅与古老文物产生感应,获得让“文物活起来”的独特能力,开启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工作历程。中国国家博物馆方面表示,他们将坚持文化传播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观众靠近,用“科技+”为博物馆文化传播赋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故宫博物院积极运用技术开发文创产品,目前其文创产品种类突破了1万种,文创产品收入达到15亿元。如在故宫月历产品开发中,曾以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绘画为载体,通过AR技术,展现古代女性生活,产品备受消费者喜爱。
事实上,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数字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能够推动非遗的创新性表达,增强文化表现力和吸引力,特别是近两年兴起的直播电商,更是让非遗连接了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人之家”网络平台,为非遗机构、非遗传承人、非遗从业人员、非遗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网络家园,帮助非遗“飞”上广阔的云端。对此,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卫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信息技术非常成熟的当下,采用数字化方式是有效记录、保存和展示非遗的重要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强调,在适当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确保非遗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龙文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如今,非遗数字化呈现越来越普遍,这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更广、更贴近人民生活的渠道,能够极大地推动非遗传播和传承。
在影视、演艺等市场,同样离不开数字技术。如舞蹈《只此青绿》在借助线上传播的同时,还探索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通过版权开发,推出《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以创新技术弘扬民族文化,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着中华文明新活力。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