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服饰揭秘:60年剧情浓缩300年清宫美学
《如懿传》服饰揭秘:60年剧情浓缩300年清宫美学
近期,《如懿传》因网络热议再度走红,引发了人们对清朝宫廷服饰美学的关注。该剧以其豪华的制作和独特的视觉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美术指导张叔平和导演汪俊的精心打造,使得《如懿传》在服饰和配色上展现了极高的还原度和中式美学。从周迅饰演的如懿到其他角色的服饰,无不体现出清朝宫廷的精致与华丽。无论是浓烈的色彩搭配还是细腻的服饰细节,都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这场关于清朝宫廷服饰的美学探讨,无疑为《如懿传》增添了更多看点。
《如懿传》的美学追求
在很多人眼中,《如懿传》才是真正的中式美学天花板。它的美术、服装感觉非常超前,本剧的造型指导陈同勋就曾说过:“《如懿传》希望把清朝300年的服饰文化,浓缩在荧幕中的60年里。”最终目的是“有历史依据,同时又有不俗的现代品味”。
美学之美,首先是《如懿传》的国风配色。有《延禧攻略》在前,《如懿传》一开播就受到群嘲,大红大绿的阿宝色配色,让观众不禁联想是不是得罪了美术工作人员。而《延禧攻略》因为加入了灰度的高级配色,让莫兰迪色系火了一把,也让于正摆脱了一贯使用的阿宝色。
但其实,延禧攻略的莫兰迪配色更多的是符合我们现代审美的配色,而对于真正的中式美学而言,相比于莫兰迪色系的性冷淡风,《如懿传》配色浓烈的服装会让人物更加厚重,尤其是在大气磅礴、红墙绿瓦的皇宫之中。
而古代的配色一般都是通过华服来展现的,各种染料调和出的色彩在华服上的运用,展现出一个时代的配色美学。尤其是主演周迅的造型更能体现中式美学,尽管她的死亡芭比粉的口红、彩色假花,还是有装嫩嫌疑的蝴蝶结头饰令人诟病,但反而都显露出了一种别样的审美。这些造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清宫风格,却为剧集增添了一种现代与古典的碰撞美。
中国古代的色彩配色在清朝中期达到美学巅峰,《如懿传》将宫廷中的配色以一种淋漓的色彩饱和感展现出来,将宫廷中的配色以一种淋漓的色彩饱和感展现出来,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和感受。在清中期中国的染色工艺,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当时仅仅需要十余种天然染料,就能变换出千百种色彩。
因而在《如懿传》中的乾隆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文化,方才以凝重的气势展现出来。《如懿传》是经典的中国古典皇家色调,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有且只有一个是高的,即使是明黄或大红,也会运用光影和构图来平衡。
其实《如懿传》的配色更加还原和符合乾隆年间的宫廷色彩,就像一壶醇香老酒,越品越纯粹。其各宫装饰、场景布置、细节处理都看得出用心,随便截图都是精良制作。
看似辣眼睛的宫服,细看下来每套都经得起近镜头的挑剔,剧中宫服在色彩的选择上,亦多为秋香色、群青色、绀青色、清白色、竹青色、水绿色、豆青色、藕色、牙色等独具古典韵味的颜色,而这些宫服背后隐藏着的是——中国古典配色技巧。
除去如懿,另外一位由张钧甯扮演的女主海兰,一直以来都是温婉不争宠的大气形象,剧中的燕尾青色吉服,在红墙之下东方气韵满分。
而另一位站在风口浪尖的反派角色魏燕婉,作为宫斗主力军,象征皇家权利的黄色身上穿,其野心呼之欲出,与剧情完美适配。
这些专属于中国美学的颜色,《如懿传》演绎的恰到好处,甚至能给我们的日常穿着提供配色灵感。
服饰还原度与历史真实
在众多角色的服饰还原度上,《如懿传》虽不是完全按照史实,但却浓缩了满清300年间的服饰精髓,并加入了大量的汉族元素,运用写实和写意的手法来呈现高级审美下的东方气韵。毕竟乾隆作为在位最久的清朝皇帝,活着的年月里已经经历了几轮时尚风潮的变革,要想完全在一步距离做到纪录片式的还原也不现实。
而如懿传,剧中的服装、道具,大多都是根据有史可依的故宫文物和典籍记载而设计的,甚至有些清朝时期的花纹元素直接被用在了如懿传的服饰上。
在令人诟病的前三集的如懿少女时期,也因一条少女的长辫子和胸前的白丝巾被认为有装嫩之嫌疑,而这条白丝巾也可溯源,来自我们流出海外的外销画。
因为当时满清旗人的衣服原配一般是没有领子的,所以她们习惯的穿着的时候缀一个领子,或者穿一件领衣,又或者戴一条这样的白色领巾。
而我们周公子,把一头掩进了衣服里的佩戴方式也同样是东方气韵的展现。
而《如懿传》中女性服装分为衬衣、吉服、常服、朝服、冬棉衣和纱衣等,均很大程度的在现代审美之上还原了专属东方宫廷的奢靡华丽。
朝服是清代服制中较为正式隆重的服装, 只在隆重的节日或在祭祀场合穿戴,因款式不尽相同方可彰显人物身份等级。朝服和朝冠以及金约、朝珠等配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是皇后所有服制中最高规格的服装。
朝服有三层,最里面的是一条朝裙,在外面要穿上朝袍,上面绣金龙、祥云。朝袍外面还要穿上一件朝褂,石青色底,前后各自绣两头立龙,下摆是八宝和海水江崖纹样。穿好朝服之后身上有对应身份的配饰。
剧中如懿封后时候的朝服则进行了改良,当其站到乾隆皇帝身边,一个长镜头就把皇室的地位、威仪展现得淋漓尽致。
清朝宫廷服饰的文化内涵
清朝宫廷服饰以其华丽、繁复和严格的等级制度闻名,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制作工艺:服饰由北京内织染局及江南三处织造局(南京、苏州、杭州)分工完成。例如,江宁织造局以云锦为主,苏州织造局擅长仿宋锦、缂丝等,而杭州则以素色和暗花织物见长。
主要服饰类型:
- 礼服:用于祭祀和朝会等重大场合,彰显帝王权威。
- 吉服:喜庆节日穿着的龙袍,皇帝专用明黄色,象征皇权至高无上。
- 常服:日常穿用,颜色和纹样相对低调,体现庄重与实用。
- 行服:外出巡行或狩猎时的服装,设计便于行动,兼具功能性与民族特色。
十二章纹:这是皇帝专属的服饰纹样,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元素,蕴含照临、稳重、神异等美好寓意,最早可追溯到舜帝时期。
色彩体系:清朝服饰色彩丰富且变化多样,如明黄代表皇家尊贵,杏黄和金黄为皇子使用,香色则多用于后妃。
补子制度:通过不同图案区分官员品级,文官绣禽鸟,武官绣猛兽,从一品仙鹤到九品练雀,每种纹样都有其独特含义。
等级制度:服饰严格区分帝王、宗室和百官的等级,通过质料、款式、颜色和纹样展现身份差异。
满汉文化融合:在保留满族传统服饰特点的同时,吸收汉族服饰精华,形成独特的清代风格。
儒家思想影响:服饰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同时体现礼仪和社会秩序,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五行与吉祥寓意:服饰颜色和纹样融入五行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动物纹饰如龙、麒麟等寄托了对权力、威严和吉祥的美好愿望。
结语
《如懿传》的热播不仅带动了人们对清朝宫廷服饰的关注,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该剧通过精良的制作团队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成功还原了清朝宫廷服饰的美学精髓,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追求,无疑为现代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