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5000万标箱大港诞生,上海港智能化升级引领行业变革
全球首个5000万标箱大港诞生,上海港智能化升级引领行业变革
2024年12月22日上午,在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现场,随着一只身披“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第5000万标准箱”喜庆红衣的集装箱被稳稳吊起,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万标准箱,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纪录,并有望连续第15年居全球首位。
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上海港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智能化升级战略。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上海港不仅实现了效率的大幅提升,还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安全性能,成为全球港口管理的标杆。
自动化设备引领码头革命
在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一排排自动导引车(AGV)在码头上井然有序地穿梭,精准地将集装箱运送到指定位置。这些AGV无需人工驾驶,通过磁力循迹引导进行作业,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运行。而罗泾港区则更进一步,采用了智能水平运输车(AIV),这种车辆无需安装磁钉,仅依靠自车感知识别系统与算法就能实现不同角度下的多方位精准感知,自动驾驶级别达到L4。
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和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也是码头现场作业的顶梁柱。目前,港区共有14台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31台ARMG和90台AIV,这些设备在智能管控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实现了高效协同作业。
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生态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上海港的运营管理更加智能化。智能闸口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进出港的集装箱信息,大大缩短了车辆等待时间。智能理货系统则通过高清摄像头和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集装箱状态的实时监控,确保了货物的安全和完整。
上海港还建立了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集运MaaS),该平台整合了港口、航运、物流等多方数据,实现了“一门式查询”服务,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物流信息查询和业务办理渠道。此外,上海港还推动了无纸化、零接触、透明化和便捷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港口的运营效率。
大数据分析优化决策
大数据分析是上海港智能化升级的“大脑”。洋山四期的智能管控系统(ITOS)和罗泾港区的智能营运管控(NEO-TOS)系统,都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码头的运营状态,智能调度各种设备和车辆,优化作业流程,提高整体效率。
以ITOS系统为例,该系统能够根据现场生产指令及AIV电量,自动安排AIV执行换电程序,换电车辆接电指令至换电完成仅需8至10分钟,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这种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大幅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
成效显著,全球瞩目
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与传统码头相比,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人员减少70%,综合效率却提高了30%,人均劳动生产率更是达到了传统码头的213%。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智能化升级的巨大优势。
上海港的智能化升级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也为全球港口管理树立了新的标杆。目前,“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已在国内外14个码头中得以复刻应用。上海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正在向全球推广,为世界港口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绿色发展,持续创新
在智能化升级的同时,上海港还注重绿色发展。罗泾集装箱码头运营所需的岸桥、轨道吊、AIV以及叉车、巡检车等设备及车辆均为纯电力驱动,辅以AIV智能充换电机等绿色节能技术,实现作业过程“零碳排”。此外,上海港还积极推动绿色燃料的应用,已成为全球第二大LNG加注港,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绿色甲醇常态化加注。
展望未来,上海港将继续推进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罗泾港区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小洋山北侧也将新建22个泊位,进一步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同时,上海港还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体运营效率,降低口岸物流成本,为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上海港的智能化升级之路,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管理模式的创新。它不仅让上海港焕然一新,也为全球港口管理树立了新的标杆。随着智能化和绿色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上海港必将在全球航运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世界港口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