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佐使:中药处方的奥秘
君臣佐使:中药处方的奥秘
中医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这一原则源自古代典章制度中的君臣佐使概念,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方剂学体系。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原则的内涵和应用。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主病之谓君,体君之谓臣,应百之调律。”中医学借用古代典章制度中的君臣佐使,来说明方剂学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不同社会等级,分别承担着相应的成国家责任。中医学借用古代典章制度的这句术语,来说明方剂学配价语组成的基本原则。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
中医方剂学中,将组成方剂的单味药物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简称为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具体作用
- 君药: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可用一味或几味。
- 臣药: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
- 佐药: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性,或起反佐作用,即与君药的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到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历代医家的论述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诠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也阐发说:“如治寒病用热药,则热药君也;凡温热之药,皆辅君者也,臣也;然或热药之过甚而有害也,须少用寒凉药以监制之,使热药不至为害,此则所谓佐也;至于五脏六腑及病之所在,各经有引导之药,使药与病相遇,此则所谓使也。”
实际应用案例
六味地黄丸
宋代儿科大家钱乙化裁的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山药补益脾阴,共为臣药,称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渗浊,牡丹皮清泄相火,茯苓淡渗脾湿,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麻黄汤
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论》中经典方剂“麻黄汤”,麻黄为君药,桂枝为臣药,杏仁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四药相辅相成,治疗风寒表实证。
历代医家的评价
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方剂古今论》中说:“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原,识药性之专能,察性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合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三四,而其用变化无穷。”
我国医学家陈竺和陈赛娟院士从分子水平的角度,阐述了中医血液病专家黄世林教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复方青黛片”君臣佐使配伍的机理,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蕴藏着丰富的古老中华文明的玄秘。从发祥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呈现着开放包容的厚德载物的胸怀。用现代科学文化解读这些符号,将会得到无穷的惠泽和教益。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