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揭秘冠心病疼痛的秘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揭秘冠心病疼痛的秘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疼痛的关键原因,它不仅影响心脏供血,还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病理生理机制,揭示冠心病疼痛背后的秘密。通过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对心肌缺血和缺氧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动脉硬化,主要特征是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在动脉壁内和动脉壁上的积聚,导致动脉狭窄或阻塞。动脉粥样硬化通常被视为心脏问题,但它可能影响身体任何部位的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治疗。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缓慢恶化的疾病,可能早在儿童期就已经发病。确切病因不明。可能始于动脉内层损伤。损伤可能由下列原因引起:
- 高血压
- 高胆固醇
- 高甘油三酯,血液中的一种脂肪(血脂)
- 抽烟或嚼烟
- 糖尿病
- 胰岛素抵抗
- 肥胖症
- 不明原因的炎症,或疾病引起的炎症,如关节炎、狼疮、银屑病或炎性肠病
动脉内壁受损后,血细胞和其他物质可能会在损伤部位聚集,并在动脉的内膜堆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也积聚在心脏动脉的内壁上。这类积聚被称为斑块,可能导致动脉狭窄,阻塞血流。斑块也可能破裂并引发血凝块。
心肌缺血与疼痛的关系
心肌缺血,作为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是因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或栓塞等情况引起的心脏供血供氧不足。高危人群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患者。若发展成为缺血性心脏病阶段,按照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
心肌缺血的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对心肌的供血、供氧无法满足心肌对氧气的需求。具体病因可分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血)量异常增多两类,一般以供血不足为主。常见病因为冠心病、X综合征、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心律失常等。
情绪激动、沉重的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等因素往往作为心肌缺血发生的诱因。心肌靠冠状动脉供血,冠状动脉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当心脏需氧量增大时,冠状动脉可扩张,从而使心肌供血量增加数倍。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不但可能使上述代偿机制无法正常发挥,而且冠状动脉可能还会出现狭窄甚至闭塞,使心肌供血急剧减少,这是心肌缺血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另一方面,如果患有一些心律失常,或体力活动负担较重,会使心脏跳动频率加快,而使心肌耗氧量增大,此时,若冠状动脉无法为心肌提供足够的血液以供氧,也会发生心肌缺血。此外,由于冠状动脉的供血主要发生在心脏舒张期,过快的心跳会缩小舒张期在整个心跳周期占的比例,而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临床表现与诊断
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化差异明显,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的心肌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的不适、疼痛,而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心前区的症状会有不同的变化。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心律失常、呼吸困难、胸痛向其他部位放射等。严重的心肌缺血常可伴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表现出心脏和全身的各种伴随症状。
心肌缺血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运动过程中的心前区不适、疼痛,往往在运动停止后可自行缓解。心前区不适可具体表现为患者感到发闷、紧缩感等,疼痛性质为压榨样疼痛,因此叫心绞痛,有时候可伴有濒死的恐惧感。除了心前区,疼痛还可能波及上至下颌、下至上腹部,左侧可包括左肩、左上肢小拇指一侧的广大的范围。除上述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出虚汗、疲乏无力等。
在心肌缺血中,还有一部分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病机制不明。该类患者在心肌缺血很严重,甚至已发生心肌梗死的情况下,患者本身可并未感到明显不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导致的心肌缺血,其所引起的心前区不适、疼痛会有所区别。
预防与治疗
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健康生活方式改变同样也有助于预防该病。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有助于动脉保持健康:
- 戒烟
- 健康饮食
- 定期锻炼
- 保持健康体重
- 监测血压并使其保持健康水平
- 监测胆固醇和血糖并使其保持健康水平
对于心肌缺血的治疗,主要目标是改善心肌供血并减轻心肌耗氧量,通常采取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的心肌缺血,若病情严重可以进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预防心肌缺血主要是避免引发心肌缺血的相关风险因素如寒冷、运动量过大等,改良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控制冠心病及相关慢性疾病的进展。
专家提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是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手段。让我们一起揭开冠心病疼痛的神秘面纱,守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