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专家提醒:冬季需重点防范这三种校园传染病
疾控专家提醒:冬季需重点防范这三种校园传染病
近日,滨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俊华副主任在学校举办的“校园公共卫生知识专题讲座”上,详细讲解了校园常见传染病的特点、症状及防控知识。她强调了校园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并呼吁师生们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通过这次讲座,师生们不仅学到了实用的防疫知识,还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成为校园公共卫生知识的宣传者。
当前,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呼吸道传染病和病毒类肠道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风险增高。刘俊华副主任特别提醒,要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水痘、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的预防。
校园常见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流感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发热(可达39~40℃)、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根据我省既往流感流行规律,流感流行季节即将来临。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疱疹液导致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初期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天后出现皮疹。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幼儿园、中小学等集体机构易发生聚集疫情。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又称“冬季呕吐病”,全年均可发生,尤其在寒冷季节高发,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感染后常见症状为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其中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为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防控措施
个人防护
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减少传染病相关重症和死亡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建议无禁忌症人群积极接种流感和水痘疫苗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手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不可直接用手触摸眼、鼻或口;勤晒衣被、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注意保暖。
多通风,少聚集: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出入人群聚集的密闭场所,如需前往建议科学佩戴口罩。
做好个人健康管理:如出现发热、咽痛和咳嗽等症状时,应尽量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或上课。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外出时应佩戴好口罩。
环境消毒
学校等重点场所应按照《学校等重点场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消毒技术指南》的要求,做好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例如,使用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
健康管理
学校应严格落实晨检和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追踪工作。疑似流感或水痘患者应及时离校就诊,病愈后方可返校;教室、宿舍等室内空间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对孩子用过的玩具,教室、活动室、电梯等公共活动区域进行清洁消毒。
学校层面的防控
制度建设
学校应制定本单位的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防控预案,建立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制度,健全领导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单位和个人。
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活动,组织呕吐物和环境消毒方法、正确洗手等培训,提高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消毒能力,规范个人卫生行为。
物资储备
学校应配备充足的消毒物资及个人防护物资,常规储备一次性呕吐袋、呕吐污染物应急处置用品。同时,应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及洗手液、肥皂。
监测与报告
学校需落实员工、师生的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发现腹泻患者异常增多时,立即按照相关要求报告。若有员工(尤其是厨工及食品从业人员、保育员、供管水人员)或学生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不得带病上岗(课),必要时前往医院就医。
案例分析
以重庆市某中学为例,该校在2024年秋季发现首例肺结核病例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学校配合当地疾控部门,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对教室和宿舍进行全面消毒,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成功避免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到每一位师生的健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守护校园这片净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