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中医教你正确食用方法 解构功效、禁忌与副作用
【茯苓】中医教你正确食用方法 解构功效、禁忌与副作用
茯苓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它不仅适用于治疗水肿、脾胃虚弱等症状,还对失眠等神经系统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茯苓的功效、食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正确使用这一传统中药材。
什么是茯苓?
茯苓是一种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它含有多种成分,包括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氨酸和麦角甾醇等,主要产于中国的云南、湖北和四川等地。
茯苓的功效及好处
- 渗湿利水:茯苓可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它可以促进体内积聚的水分排出,从而减轻水肿症状。
- 健脾和胃: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大便溏泄等问题。
- 宁心安神: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与神经系统有关的问题。它可以平衡情绪,减轻焦虑和压力,帮助人们更好地入睡。
茯苓制品的种类及其区别
茯苓原料,俗称“云苓”、“松苓”或“茯灵”,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类似甘薯,外皮为黑褐色,内部为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通常寄生在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新鲜采收后切成薄片或丁状,晒干后即可入药。除此之外,茯苓还有其他药用种类:
- 茯苓萃取粉:茯苓经过洗净烘干粉碎,以低温煎煮法提炼,过筛浓缩至流浸膏,再以喷雾干燥或真空干燥,最后粉碎过筛而成。
- 茯苓萃取胶囊:茯苓经过洗净烘干粉碎过筛入胶囊。
- 茯苓萃取液:以乙醇水溶液萃取的精华液。
适合食用茯苓的人群
茯苓在中医中被认为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代谢,特别适合有水肿、脾胃虚弱等问题的人士食用。此外,茯苓还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帮助平衡情绪、促进睡眠。
茯苓的禁忌和副作用
首先,汗多阴虚人士需慎服茯苓,而对茯苓过敏人士,自觉咽干口燥舌红无苔人士更加是不适合食用茯苓或茯苓制品。
对于普通人士来说,服用过量的茯苓可能会出现小便增多,排出身体需要的水分的情况。
茯苓的正确食用方法
如上所述,每次适量食用茯苓是对身体最健康的食用习惯。茯苓的最佳食用量是15-30克。
食谱建议
五指毛桃茯苓汤
【材料】五指毛桃50克、茯苓30克、薏苡仁70克、猪骨400克、红枣5粒(去核)、枸杞10克
【做法】猪骨洗净汆水后,上述材料洗净,加入1.5L清水入煲中,水滚后放入材料,转中小火煮1小时加盐调味,适温饮用。
【功效】健脾祛湿。
如何选择茯苓?
茯苓晾干后可制成“茯苓片”、“茯苓块”、“茯苓卷”。茯苓外形多为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颜色棕褐或黑棕,表面有皱纹和缢缩,有时会有部分脱落。茯苓质地坚实,断面呈颗粒状,靠近边缘呈淡红色,内部是白色的,有些地方会有细小的蜂窝状孔洞。
有些茯苓中间会有松根,称为“获神块”。气味微弱,味道淡,嚼起来有些粘牙。最好选外皮色棕褐、纹路细致、没有裂缝、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的茯苓。
常见问题
茯苓是四季皆宜的食材吗?
“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茯苓最广为人知的功效是“健脾利湿”,能帮助调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负责吸收、运送营养津液至五脏六腑的重要系统,让人体得以正常运作。当脾虚的时候,这些津液就可能会滞留在体内,湿毒内积容易生病,造成身体水肿、精神不济、大便溏泄等症状。
茯神是什么?与茯苓有何区别?
茯神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的菌核,是寄生在松树的真菌,药用部分为干燥的菌核体之抱有松根者。采收后整颗直接切片的茯神,包含了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及松树根,安神定心的效果最佳,可用于治疗失眠,而白茯苓为削去外皮、位于菌核内部的白色部位,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利湿消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