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结直肠癌筛查亟需加强,建议将起始年龄降至45岁
刘正教授:结直肠癌筛查亟需加强,建议将起始年龄降至45岁
近日,著名结直肠癌专家刘正教授发表文章指出,结直肠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年轻人中呈现年轻化趋势。他强调,早期筛查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并建议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至45岁。
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攀升,年轻化趋势令人担忧
最新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癌症之一。2020年,全球有超过190万新诊断的结直肠癌病例和超过93万死亡。预计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分别增至320万新病例和160万死亡,增幅分别达到63%和73%。
在中国,结直肠癌的防控形势尤为严峻。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达51.71万例,死亡人数为24万例,已成为中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
更令人担忧的是,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在美国,1995年至2019年间,55岁以下人群中的结直肠癌病例比例从11%上升到20%。在中国,虽然具体数据尚不明确,但临床观察显示,年轻患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早期筛查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生存率与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Ⅰ-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而Ⅳ期患者的生存率仅为14%。因此,早期筛查和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然而,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国早期患者诊断率偏低。由于早期结直肠癌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加之公众对早期筛查认知度不足,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当前筛查策略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水平普遍不足。华大基因最新调查显示,44.09%的受访者认为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评估自己的结直肠癌风险,仅有19.08%的受访者了解全面的结直肠癌患病风险因素。
其次,筛查参与率低是另一个突出问题。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内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受访者比例仅为20.45%。对侵入性检查的恐惧(56.14%)以及筛查成本的顾虑(47.26%)是阻碍早筛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主要因素。
此外,我国整体筛查覆盖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筛查参与率更低。
改进筛查策略,提高公众参与度
面对结直肠癌防控的严峻形势,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筛查策略:
降低筛查起始年龄:借鉴美国经验,将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降至45岁,以应对年轻化趋势。
推广非侵入性筛查方法:调查显示,67.51%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如粪便DNA甲基化检测。这类方法具有高准确性、价格适中和采样便利等优点,能有效提高筛查参与率。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公共讲座等形式普及结直肠癌知识,提高公众对筛查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要加强对高风险群体的定向教育,如家族史阳性人群。
优化筛查服务:在社区设立移动筛查点,简化预约流程,提高筛查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同时,通过医保政策支持,降低筛查成本。
加强医疗人员培训:提高医生和社区医疗人员对结直肠癌筛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筛查的积极性。
结语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可以预见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还将持续上升。因此,加强结直肠癌筛查和防控工作刻不容缓。通过筛查技术的进步、政策支持和公众教育的共同努力,有望实现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减轻疾病负担,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