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军事才能揭秘:毛主席为何将其比作李世民
朱元璋军事才能揭秘:毛主席为何将其比作李世民
毛主席曾评价中国古代军事家时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为何毛主席会如此评价?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自不必说,但朱元璋真的能与李世民相提并论吗?本文将通过分析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和北伐元朝中的表现,来探讨毛主席这一评价的深意。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这句话说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高超的军事才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上才是李唐真正的开拓者,李世民年少从军,早年便跟随其父沙场征战,之后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世民则就多次外出征战,帮助大唐夺取了半壁江山,而大唐盛世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于李世民。而我们的开国元勋毛主席就是如此评价李世民的,当年他在看《智囊》一书时就曾经看到作者对于李世民的评价,他认为作者的点评非常的到位,在这之后他又对之后的帝王进行了评价:
“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从小时候起就南征北战,创立了大唐江山,由此评价并不意外,就连大唐第一名将李靖对于李世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有此殊荣,李世民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但是朱元璋则让许多人意外,因为在很多人的眼中,朱元璋似乎和刘邦差不多,出谋划策有刘伯温,后勤运输有李善长,冲锋陷阵排兵布阵则有常遇春徐达,朱元璋似乎就是“躺赢”的,在明朝所有的战役之中,朱元璋似乎啥都没做,那么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朱元璋的战略眼光
朱元璋有超乎常人的战略眼光。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爆发了“鄱阳湖之战”,此战之后江南大局已定,可以说朱元璋统一天下已经再无定局了。
但是朱元璋强就强在这里,朱元璋地处南方,南方当时有几股势力,明玉珍、方国珍、陈友谅、张士诚等等,按照以往的惯例,朱元璋应该是先吃掉小的,然后再一步步兼并大势力,最后做到统一全国。
可是偏偏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他当时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决定先集中所有的精力对付陈友谅,对于方国珍、张士诚采取守势,对于明玉珍则是远交近攻,由此鄱阳湖之战就是基于这种情况展开的。
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当时朱元璋是从全国的战略全局去考虑的,因为当时义军之中,以陈友谅和朱元璋最为相似,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的目的都是统一天下,不是仅限于江南烟花地带,因此这种人往往是最危险的。
假设朱元璋先去攻打张士诚,那么陈友谅必定率军来攻,到时候就会腹背受敌,可是先去攻打陈友谅,张士诚这个人呢则是随遇而安,他做的仅仅只是想要偏安一方,有点不思进取。
因此此时的张士诚反而会置朱元璋于不顾。而且在鄱阳湖爆发的时候,朱元璋不但考虑到了战胜陈友谅之后的情况,他连战后统一天下的规划都指定好了:他分析战后张士诚面对朱元璋必定已然无力抵抗,因此朱元璋不需要费多大功夫就能打下张士诚。
之后,可以一路平推北上取代元朝廷,由朱元璋的这一番战略能够看出朱元璋在战略上以及大局观上是很厉害的。
朱元璋的战术才能
而除了战略上,朱元璋在战术上也是毫不逊色。公元1367年,朱元璋已经平定南方,此时只需要取代元廷,那么朱元璋就将建立不世之功。
当时朱元璋亲命徐达为大将军攻打大都,当时徐达采用的建议是由江淮之间北上,一路打下元大都。但是朱元璋却对此反对,因为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城防必定坚固,而明军久攻不下后勤军需肯定会出问题,到时候元军的援兵一到四面八方来攻,大明就危险了。
而朱元璋则对此给了另一种方法,大军自然是往北打,可是先不打山东,给元军造成我军要打大都的假象,然后掉头直取河南陕西,在打下陕西之后锁死潼关。
这样大都四面已经没有了援军,明军则可以从容地攻打大都,这样就算是王保保都无法力挽狂澜。从这番论断就能够看出,朱元璋在战术上也有过人之处,在击溃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并未骄傲轻敌而是审时度势的分析敌人,也是非常难得的。
同时朱元璋在北伐之前特地要求徐达做到“六勿”即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器,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这就有点像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个农民出身的帝王能把军纪看的如此重要,可以说朱元璋就是靠着这六勿最终才夺取了天下。
所以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既有大局观,同时战术高超又知人善任的人,如此枭雄自然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