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改善心理健康,华西医院专家这样建议
运动改善心理健康,华西医院专家这样建议
近年来,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专家表示,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能显著改善心理健康。通过运动,青少年能够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缓解抑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运动如何影响大脑和情绪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博士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揭示了运动对大脑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运动能够促进大脑释放多种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这些物质对情绪和认知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多巴胺是一种与快乐和奖励机制相关的神经递质,运动时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内啡肽则是一种天然的镇痛剂,能够减轻身体和心理的疼痛感,产生轻松和幸福的感觉。此外,运动还能平衡体内的激素水平,减少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的分泌,从而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殊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重挑战。运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还能在多个层面上促进心理健康。
缓解学习压力:规律的运动能够提高大脑的执行功能,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运动后的放松感和成就感也有助于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
改善情绪:运动时释放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能够显著提升情绪,减少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对于面临考试压力或人际关系困扰的青少年来说,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
增强自信心:通过运动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无论是跑步速度的提升,还是团队比赛中的贡献,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参与团体运动如足球、篮球等,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如何通过运动改善心理健康
选择适合的运动类型:
- 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够改善心境和情绪,每次30分钟以上效果更佳。
- 力量训练:如举重、阻力器械锻炼,可以增强自信心和身体形象。
- 团体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等,有助于获得社交支持和情感联系。
- 对抗性运动:如武术、摔跤等,能增强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 频率:每周3-5次,每次45分钟左右。
- 强度:中等强度最为适宜,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的伤害。
- 多样化:结合有氧、力量和柔韧性训练,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建立运动伙伴关系:与朋友或家人一起运动,既能增加乐趣,又能相互激励,提高坚持运动的可能性。
权威专家建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殷莉指出,身体运动可以刺激青少年的肌肉状态和大脑,激活情绪,在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构建良性循环。她建议青少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适度锻炼,多样化锻炼方式,建立锻炼伙伴关系,并注意锻炼环境与氛围。
运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滋养。通过运动,青少年不仅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能培养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让我们鼓励青少年动起来,用运动点亮他们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