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悯农》:一首诗,一面镜,一堂课
李绅《悯农》:一首诗,一面镜,一堂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四句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它们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然而,这首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时代的辛酸与无奈。
一位诗人的良知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李绅六岁时丧父,由母亲卢氏教他经义,早年因身材矮小精悍得了“短李”的称号。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进士及第,任国子助教,后升右拾遗。早年的李绅敢于打破常规,他曾写了《乐府新题》20首送给元稹,这是第一位以“新乐府”来标注自己乐府诗的诗人。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任李绅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任职于宫中,因志趣相投,当时被称为“三俊”,亦因此卷入“牛李党争”,成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长庆元年(821年)改任司勋员外郎、知制诰,次年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学士。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司马。大 和七年(833年)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充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初任太子宾客,后任河南尹,同年六月,任为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等职。开成四年(839年)任宣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兵部尚书。武宗即位后,李绅于会昌元年(841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担任宰相,后被封为上柱国、赵国公。会昌四年(844年)李绅因病辞去宰相职位,再次担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年),李绅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五岁,后因“吴湘案”被追削三次官职,子孙不得仕。
李绅一生关注民生疾苦,他的《悯农》二首,正是这种关注的集中体现。据记载,李绅在27岁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一次,他在家乡亳州与好友李逢吉登观稼台,目睹农民劳作的艰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组传世名篇。
一个时代的写照
李绅创作《悯农》的时代,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生活陷入困境。
从土地制度来看,唐朝初期实行均田制,农民可以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逐渐瓦解。到了李绅生活的年代,两税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剥削,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从农民的生活状况来看,当时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据史料记载,农民不仅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还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他们的饮食极其简单,常常食不果腹;衣着破烂不堪,甚至到了“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的地步;居住条件也十分恶劣,大多住在御寒能力差的茅屋中。
一首诗的震撼
《悯农》二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第一首诗写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四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一个“锄”字,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一个“汗”字,展现了农民付出的代价。而“盘中餐”与“粒粒皆辛苦”的对比,更是直击人心,让人不禁反思粮食的来之不易。
第二首诗则进一步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四句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农民的辛勤与收获的不公。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粮食,看似丰收在望,但“四海无闲田”与“农夫犹饿死”的对比,却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思考:是谁在剥夺农民的劳动成果?是谁在制造这种不公平?
一座历史的丰碑
《悯农》二首,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的描写,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处境,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的思考。
这两首诗在当时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说,李绅因第二首诗被同僚李逢吉告发,但唐武宗读到后,反而赞赏李绅的才华和勇气,不仅没有处罚他,还升了他的官。这说明,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有统治者能够认识到民间疾苦,这正是《悯农》的社会价值所在。
一堂永恒的课程
时至今日,《悯农》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理解农民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没有剥削的社会?
在当今社会,虽然农业生产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农民的辛苦与付出依然值得我们尊重。《悯农》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堂永恒的课程,教导我们要永远铭记农民的贡献,永远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