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带你重走马可·波罗之路
上海博物馆带你重走马可·波罗之路
2024年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探险家,上海博物馆推出“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展览精选来自中意多家博物馆的204件/套展品,涵盖文书、版画、丝织品等多种类型,展现了13—15世纪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通过这些珍贵文物,观众仿佛跟随马可·波罗的脚步,感受他眼中神秘而迷人的东方世界。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不容错过。
跨越时空的对话:东西方文明的相遇
马可·波罗,这位13世纪的威尼斯商人,用他的脚步和笔触,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传奇的《马可·波罗游记》。700年后,上海博物馆以一场精心策划的特展,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引向那段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
“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由中国、意大利两国团队联合策划,展出来自28家中意文博机构的204件/套展品,既有珍贵的马可·波罗遗嘱原件,也有现代复原制作的元代刺桐海舶模型等。
展览的每个单元与主题搭配策划了香氛,让参观者可以闻到“历史文明的气息”。“像第一单元‘商业之城’是讲威尼斯历史的,我们就可以闻到,有太阳的味道飘出来。”在开幕导览中,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王樾如此介绍。威尼斯是繁荣的商港,太阳是启航和财富的象征。
五个篇章,重现文明交融之旅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按照《马可·波罗行纪》所述顺序,带参观者穿越世界东西两端。从元朝的首都大都,马可·波罗称之为“汗八里”(意为“可汗的都城”)的北京启程,向西游历至欧洲的繁华都市威尼斯。
第一部分“商业之城”展示威尼斯的政治、经济、航海、贸易、制造业、生活方式与文化。第二部分“双向交流”加入船只、商队等,展现双边贸易与交流。第三部分“三都所见”运用国内史料与展品介绍元代都城的建筑、政治体制和商业模式。第四部分“世间熙攘”展现杭州、泉州等地的文艺与宗教生活。第五部分“远行者”则有马可·波罗同时代的东西方远行者的身影。
重点展品:见证东西方交流的瑰宝
威尼斯人雅各布·德·巴巴里1551年后绘制的纸上木版画《威尼斯城市图》,长2.82米,宽1.345米,是留存至今、时代最早的大型城市鸟瞰图之一,充分展示当时威尼斯的城市发展成就。画家率领助手,爬遍钟楼等城市制高点,借助几何与透视法则并适当运用想象力,将每座建筑、广场、河道等城市景观记录下来,绘成一幅城市全景画。港湾中停满了商船,告诉我们海上贸易对这座城市是多么重要。这幅来自意大利科雷尔博物馆的画作,在这次展览中以原件原尺幅呈现,十分震撼。
在第三部分,观众切莫错过一对重要展品——上海博物馆藏元代“至元通行宝钞”贰贯钞版、内蒙古博物馆藏阿拉善盟出土的“至元通行宝钞”贰贯纸币。“至元通行宝钞”1287年开始发行,是元代使用时间最长的纸币。元代大部分时间实行单一的纸币流通制度,这不仅能减轻商队大范围活动的荷载负担,也是强大政治军事权威的象征。包括马可·波罗家族在内,当时的东西方商人在空前广大的交通通行范围和便捷的金融制度支持下开展经商活动。
创新展陈:沉浸式体验历史
为了让东西文化的“和羹之美”得以呈现,展览以“圆”这个最能体现交融之感的元素作为设计基点铺陈而开,空间以两个主要的“圆”为划分,碰撞、链接,寓意原本在东西半球被地域阻隔甚远的两地的交融与汇聚,该元素亦取自马可波罗游记。出生于水城威尼斯的马可·波罗,在中国期间格外关注桥的存在。他在游记中称卢沟桥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石桥”。展厅整多处采用桥梁的元素,并以《卢沟运筏图》的电子图作为呼应,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在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除展品外,展厅还以影片及香氛等形式进行辅助展示,调动观众通过视觉、嗅觉等感官认知建立沉浸式体验。
上博文创围绕威尼斯飞狮、圣马可大教堂等展览核心视觉符号,融入帆船、运河、祥云纹、丝绸图案等元素,采用简约现代的插画设计,结合中西方装饰美学风格,配合展览推出香氛系列、帆布袋等6款文创产品,以呈现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文明互鉴的意蕴。展览同名图录也同步发售。
文化使者:马可·波罗的当代意义
马可·波罗不仅是一位旅行家,更是一位文化使者。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详细见证了13世纪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不仅让14世纪的意大利和西方世界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他们对东方世界产生了丰富的想象。马可·波罗因此成为了合作范式和文化对话的关键人物,这种合作与对话至今仍在继续。
2024年对于意中合作而言是尤为重要的一年。在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之际,同时也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整个意大利外交领事网络旨在通过在各个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推动和加强两国关系,文化领域显然是其中的优先事项。今天,马可·波罗留下的遗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成为意中两国建立新的联系、加强彼此关系的宝贵灵感源泉,为我们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以及丰富两国间建立的跨文化对话做出积极贡献。
本次展览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们回顾中意交流的历史。这段历史长河,以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汉代和古罗马为源头,于13世纪至14世纪,在马可•波罗和其他著名的意大利商人、旅行家和宗教人士的探索中被重新发现,最终通过16世纪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获得蓬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将意大利和中国等伟大文明的“新奇事物”,提升到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理解的高度,进一步开展宝贵的对话和卓有成效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