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岳家军能成为抗金中流砥柱的原因
论岳家军能成为抗金中流砥柱的原因
南宋初年,岳家军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南宋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本文将从岳家军的兵力规模、岳飞的治军之道以及发动群众的战略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岳家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战绩的原因。
“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侯。”这句南宋诗人袁甫的诗,生动地展现了岳家军在南宋初年宋金战争中的显赫地位。事实上,岳飞和岳家军不仅在南宋初年的抗金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即使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南宋时期的宋金战争,乃至南宋的所有军事成就,也无人能出其右。现代宋史学界的权威学者王曾瑜也评价道:“岳飞的第四次北伐是南宋军事成就的巅峰。”
那么,岳飞是如何带领岳家军在抗金战场上屡创佳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呢?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岳家军的人数众多
岳家军的人数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壮大的过程。最初,在岳飞南下广德军开始独立建军时,岳家军仅有万余人。随着剿灭曹成后,军队扩充至两万人。收复襄阳六郡前,朝廷将牛皋、董先、李道、崔邦弼、颜孝恭等人的军队划归岳飞指挥,此时岳家军已增至三万五千人。平定杨幺起义军并收编其五六万人后,岳家军达到了十万之众的规模。而在获得淮西行营左护军等军队后,岳家军的总兵力更是达到了十六七万之众,占南宋总兵力的70%。宋代文人曾敏行曾评价岳家军:“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这一评价在岳飞后来的抗金战争表现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二、岳飞对岳家军实施有效管理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八月,岳飞仅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襄阳六郡,这一战绩令宋高宗赵构大为赞赏。当赵构询问其中的原因时,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回答道:“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若号令不明,士卒不整,方自治不暇,缓急安能成功?”由此可见,岳飞对军队的有效管理是岳家军能够“破敌成功”的关键。具体来说,岳飞的管理策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 有功必赏
在岳家军征剿曹成、攻打莫邪关的战役中,张宪麾下亲兵郭进因刺死敌军旗头而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战役胜利,岳飞将郭进这个不入品的亲兵直接提升为从八品军官秉义郎。这一事例充分说明,岳飞真正做到了不论亲疏、唯功是赏。
2. 有过必罚
岳家军中,即便是岳飞的长子岳云和副手爱将王贵,只要触犯军法,也会受到严厉处罚。有一次,王贵因未能约束好手下,其麾下一个士兵盗取了老百姓的一捆柴草,被岳飞发现后立即处斩,王贵本人也被责打一百军棍。岳云在一次训练中因马失前蹄跌落,岳飞斥责道:“前驱大敌,亦如此耶?”并同样处以一百军棍的处罚。这些事例表明,岳家军的赏罚制度不因亲疏而异,而是严格秉公执法。
3. 军纪严明,不扰百姓
史书中关于岳飞军纪的记载,历来有“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兵不犯令,民不厌兵”“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等美誉。岳飞在军法上身体力行,严格执行“取民麻一缕取百姓一钱即斩首”的规定。例如,王贵手下士兵盗取百姓柴草被处斩的事例,充分体现了岳飞军纪的严明。此外,岳家军深受百姓爱戴,百姓邀请他们进入自己家里休息,但岳飞为了不扰民而拒绝,这样的美谈也广为流传。因此,岳飞的军纪不仅深得军心,也深得民心。
三、岳飞发动群众的战略
毛泽东曾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岳飞深谙此道,他的“连接河朔”抗金战略,实质上就是古代版的人民战争。具体而言,岳飞率领岳家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推进,北伐破敌,歼灭金军有生力量,收复失地;同时,他还指导抗金义军在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敌军南下,与正面战场形成密切配合。
在岳飞的这一战略指导下,敌后抗金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到绍兴十年岳飞北伐时,已经形成了“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的壮观局面。不仅如此,百姓们也对岳飞极为拥戴,“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
“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岳飞的所作所为深得到军心和民心,深深得到了将士和百姓的拥护,岳飞自然可以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率领人民群众建立在南宋无人能及的军事成就,他的岳家军也自然可以南宋抗金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