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血压控制在130/80以下,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降低
最新研究:血压控制在130/80以下,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降低
高血压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长期控制不佳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涉及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等重要器官。以下是具体关联: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一场致命的“交响曲”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过高,通常在静息状态下测量收缩压(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高血压根据起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绝大多数,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而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常见的病因包括慢性肾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需要专业医生指导诊疗,治疗重点在于去除或控制原发病因。
高血压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如不及时发现治疗,长期以往,心脏会因过度劳累而逐渐受损,出现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高血压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血压,及早发现并控制它,以免给心脏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心脏受损,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高血压使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泵血才能维持身体的血液循环。初期,心脏可能通过代偿性肥厚来应对高压负担;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心脏会逐渐失去代偿能力,出现心力衰竭等后果。同时,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压血流冲击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质沉积和血栓形成,导致冠心病,血管狭窄或堵塞影响心脏供血,严重时将导致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可危及生命。高血压还可以引起左心房压力增大、左心房重构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这些变化可引发心脏电生理异常,增加发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风险。
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会影响血压的稳定。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病变会降低心脏的收缩功能,使得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引起血压降低。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缩窄等疾病可能导致左心室射血受阻,进而引起血压升高。此外,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等也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进而影响血压。
高血压与心脏之间,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存在着相互对抗的矛盾。一方面,心脏是高血压的直接受害者之一;另一方面,心脏功能的改变又会影响血压的稳定。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我们在评估和治疗高血压时,必须充分考虑心脏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心血管疾病: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衰89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房颤487万、风心病250万、先心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21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2005年至2020年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从309万增长至458万,且男性年龄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
最新研究:科学控压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团队基于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CRHCP)的研究发现,由村医主导的多方面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老年和年轻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研究显示,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可使60岁及以上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降低25%,总死亡风险降低10%;60岁以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6%、中风风险降低36%、心衰风险降低6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46%。这一研究为农村及医疗资源不足地区的高血压控制提供了可行方案。
科学控压,守护心血管健康
科学监测血压:建议成年人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或已确诊高血压的人群,应增加检测频率,建议每月或每周进行一次检测。定期监测血压可以及早发现血压异常,从而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定期体检评估:除了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还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等,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以监测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调整心态、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减轻心脏负担。所有高血压患者均需生活方式干预,这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
合理用药控压:对于部分高血压患者来说,单纯的生活方式调整可能无法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此时,药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精准用药。患者需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同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如出现心脏不适或血压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且复杂,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可预防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从2002年的18.8%,增至2012年的25.2%,2018年进一步增至27.5%。缺医少药的农村,已经成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重灾区。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血压数值的变化,更要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管理高血压,保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