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艺术赋能茶产业,杭州长埭村入选“茶都十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2: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艺术赋能茶产业,杭州长埭村入选“茶都十景”

2024年,杭州“茶都十景”(首批)入选景点正式发布,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的“长埭吐翠”景区成功上榜。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如今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这一切,都源于长埭村独特的“茶+艺术”发展模式。

长埭村位于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片西南,离杭州市中心仅15公里。漫步乡村小道,放眼望去,茶园美景尽收眼底——茶园里矗立的标志性大雕塑、老厂房改造的白桦崊手作园、老旧篮球场蜕变的智能体育公园……构成了一幅现代与传统交融的美丽画卷。

“长埭吐翠”之“长”,字面意思为景区所在地龙坞长埭村,隐喻为“藏”。“长埭吐翠”之“翠”,借代长埭盛产的西湖龙井茶。长埭村是传统茶村,现为西湖龙井茶的原产地保护区之一;“翠”同样隐喻为“粹”,有“精华”“美好”两层含义。

长埭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且毗邻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吸引了众多艺术家驻村开设工作室。长埭村党总支书记李卫东介绍,目前村里入驻了200多位艺术家,李秀琴、翟小石等名家相继开设了8个艺术工作室,“白桦崊手作园”被评为区级文创园,目前有手作非遗工作室31个,艺术品牌43个,可谓“藏龙卧虎”之地。

“白桦崊手作园”是长埭村一个特色的艺术品牌,主理人毕建嬴从事乡村规划设计近20年。10多年前来到龙坞茶镇后,打造了“白桦崊手作园”。村里人都叫他老毕,喜欢和村民聊天。“聊天的时候思路就打开了,艺术源于生活。”老毕没事喜欢在村里转,看看茶山,思索乡村需要怎样的艺术,乡村要怎样才能够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仅靠‘风景’很难带动乡村长效发展,要让源源不断的年轻人‘下沉’乡村,成为创作的‘发动机’。”老毕当初选择长埭,主要是这里静谧的转塘茶山里很适合艺术创作,最关键的是,这里距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很近。“有环境,有人才,还有市场。”老毕说,2014年,他和好友租下长埭村16亩地,着手打造“白桦崊手作园”。两年后,园区开张,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艺术家入驻,木工、陶艺、雕塑等工作室均对外开放,村民、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长埭村围绕“茶叶+艺术”的乡村共富发展模式,发挥驻村艺术家的特长和优势,将艺术融入茶产业,通过产品创意和文创制作,让茶村更加生机盎然。“不仅让更多人喝到一杯好茶,还覆盖了许多其他的茶产业,带动茶村的经济发展。”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茶村迈向了艺术村,不仅村庄面貌得到了改善,茶叶的附加值也不断增加,带动茶农增收。2023年,全村茶叶销售收入达6800余万元,村民人均茶叶销售收入同比上涨21.8%。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村长”的入驻,开启了一场艺术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艺术产业、运动产业在慢慢成形,我们对乡村空间进行了改造,让大家能够在田野里找到休闲娱乐的新方式。”艺术乡村COO(首席运营官)董莳表示。如今,长埭村打造了中华茶奥会的主题公园,艺术公园还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展,村民李彩玉还办起了个人艺术展。

从“长埭吐翠”的传统茶村到“藏龙吐粹”的艺术村、共富村、未来乡村,长埭村正以“茶叶+艺术”的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实现村民经济收入与精神生活的“双共富”。今后,长埭村将继续坚持以茶产业为核心,融合高校艺术资源,引入艺术家老师驻村,植入文创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艺术”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智慧茶园建设,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打造“茶+数智”产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