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玉米螟防治新突破: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35: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玉米螟防治新突破: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旱生虫,涝生病”,今年北方多地种植夏玉米的地区,在播种期时遭遇了干旱,出苗以后,虽然部分地区下了降雨,不过,在高温的作用下,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如遇干旱情况,虫害的发生会比较严重,并且还不易防治。用老农的话说,天气越干旱,害虫越难打。原因一:玉米不论是播种期,还是苗期,或者大喇叭口期等等,当处于长时间的干旱状态下,玉米植株自身的长势相对较弱。从外观也可以看出,叶片发蔫,植株不健壮。这种情况下的玉米植株,自身的抗虫性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虫害的危害,尤其是该地块害虫数量本来就多的情况下,危害会更加严重。原因二:处于长时间干旱的玉米地块,在喷施杀虫剂时,由于墒情差,再加上高温,玉米自身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片上的气孔会关闭。此时去喷施杀虫剂,能被玉米叶片吸收到的药液有限,当杀虫剂吸收过少以后,杀虫效果也就降低了。还有一点,夏季高温下喷施杀虫剂,本来蒸发相对就会快一些,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杀虫效果。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茎秆,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植株受损。近期,专家们提出了新的防治方法,包括在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以及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这些方法不仅能有效防治玉米螟,还能同时防控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农民朋友们赶紧来看看这些新招吧!

01

玉米螟的危害特点

玉米螟,又称箭秆虫、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害虫。成虫为中小型的黄色小蛾子,雄虫较瘦小、色深,雌虫体较粗大、色浅。玉米螟分布于欧洲、北美,在中国见于全国各地,栖息于中温高湿地带。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潜伏在茂密的作物株间或杂草丛中,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天敌有70多种,其中以卵寄生蜂和白僵菌的控制作用大。食性杂,以玉米、高粱、谷子、棉花、麻类、豆类等作物为食。因纬度、海拔不同,每年发生1—6代。每头雌虫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

玉米螟为多食性害虫,中国北方春玉米栽培区是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此外,还可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02

防治新技术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近年来推广的新型防治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的特点。主要方法包括:

  1. 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可以有效灭卵。赤眼蜂是玉米螟卵的寄生天敌,能够显著降低虫卵孵化率。根据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的经验,使用赤眼卵寄生蜂防治玉米螟,虫害比例比传统方式减少6%,且成本更低、更安全。

  2. 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对玉米螟幼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对人畜无害的生物杀虫剂,适合在玉米生长关键期使用。

  3. 其他生物农药:还可以使用球孢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印楝素、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这些药剂对玉米螟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环境友好。

化学防治

在虫害发生严重时,化学防治仍然是必要的手段。但应选择高效低毒的新型杀虫剂,避免过度使用造成抗药性。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

  1. 氯虫苯甲酰胺:这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对玉米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环境影响较小。

  2. 噻虫嗪:与甲维盐复配使用,可以有效防治玉米螟,同时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

  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玉米螟幼虫有较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适合在低龄幼虫期使用。

  4. 乙基多杀菌素:是一种新型生物源杀虫剂,对玉米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天敌安全。

综合防治策略

除了直接的生物和化学防治,还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1. 秸秆处理和深耕灭茬: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等措施,减少病虫源基数。

  2. 选用抗性品种:根据当地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优先选用抗(耐)病品种。在生物育种品种批准种植区域,优先选种农业农村部审定的转基因抗虫品种。

  3. 种子处理技术:根据不同区域地下害虫、种传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剂。

  4. 中后期“一喷多促”技术:心叶末期至灌浆初期,根据叶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桃蛀螟、粘虫、棉铃虫、蚜虫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等病虫发生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宜使用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或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5. 成虫诱杀技术:在鳞翅目和鞘翅目等趋光性强的害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害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粘虫、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可结合食诱剂诱杀。

  6. 卵寄生蜂防虫技术: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和草地贪夜蛾等成虫始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2—5个释放点,间隔7天分两次统一释放。

03

农民实际操作建议

  1. 及时监测虫情:在玉米生长关键期,定期检查田间虫害情况,特别是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幼虫孵化期。

  2. 合理选择防治方法:根据虫害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在虫害轻发时优先使用生物防治,重发时可结合化学防治。

  3. 科学用药: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选择高效低毒的药剂,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避免过度用药。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4. 保护天敌: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保护天敌,如赤眼蜂、瓢虫等,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5. 安全用药:高温天气施药应在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避免中午高温时段施药,以防中毒。撒施颗粒剂时应注意安全防护,带胶皮手套。

  6. 综合管理:结合农业措施、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建立综合防控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通过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