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瘟神到财神:成都博物馆里的赵公明传奇
从瘟神到财神:成都博物馆里的赵公明传奇
成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富贵长春: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展”。这场展览不仅展出了110余件/套珍贵文物,更通过光影交错的展陈空间,为观众解读中国传统财富文化的嬗变和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赵公明从瘟神到财神的转变历程,这一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折射出社会变迁的轨迹。
从瘟神到财神:赵公明的转变之路
在展览的第一单元“应运而生”中,一件清代彩绘木雕赵公明财神坐像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威严的武将身着铠甲,手持铁鞭,目光如炬,正是赵公明的典型形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如今备受尊崇的财神,最初竟是一位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神。
据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记载,赵公明原本是负责执行玉帝命令、下凡取人性命的瘟神,专门惩罚坏人恶人。那么,这位瘟神是如何转变为财神的呢?
这一转变最早可追溯至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对财富的渴望日益强烈,对财神的崇拜也逐渐兴起。赵公明的形象开始在民间艺术中发生变化,从一位面目狰狞的瘟神,逐渐演变为一位威武庄严的财神。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艺术形象上,更反映在民间信仰中。人们开始在春节期间祭祀赵公明,祈求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文学与宗教的双重塑造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问世,进一步巩固了赵公明作为财神的地位。在这部广为流传的小说中,赵公明被封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手下统率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员神将,成为道教中主管金银财宝的重要神祇。这一文学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赵公明的神话体系,更使其财神地位深入人心。
在道教体系中,赵公明被尊为“正一玄坛元帅”,其形象也逐渐定型:黑面浓须,头戴铁冠,身披金甲红袍,手持钢鞭,脚踏黑虎,尽显威武之气。这种形象的塑造,既体现了道教对赵公明的尊崇,也反映了民间对财神的期待——既有武将的威严,又有神祇的灵验。
财神信仰的社会意义
赵公明从瘟神到财神的转变,不仅仅是形象的改变,更折射出中国社会对财富观念的演变。在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与日俱增,财神信仰应运而生。赵公明作为财神的出现,既满足了人们祈求财富的心理需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观念。
在展览的第三单元“祭神祈财”中,一幅清代财神年画生动展现了民间祭祀财神的场景。画中,赵公明端坐中央,四周装饰着象征财富的金元宝和珊瑚,下方是虔诚祭祀的商贾百姓。这幅年画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财富观念的生动写照。
财富文化的现代诠释
成都博物馆的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文物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对传统财富文化的现代诠释。展览通过“应运而生”“财神有道”“祭神祈财”三个单元,将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娓娓道来。展览以喜庆祥和的红色为主基调,辅以传统民俗年画的丰富色彩,形成亦俗亦雅的格调;深灰色搭配金色线条,复古撞色国潮风扑面而来。展览不仅集齐从古至今所有财神的所在,还特设“打卡”装置,传统年画的局部精美细节被放大,拱形门厅层层叠叠引人入胜。在展览尾厅处还有特绘的武财神卡通IP亮相,观众可在这里通过手机小程序发布喜欢的祝福语在大屏幕上,许下新一年的愿望。
这场展览不仅是对传统财富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依然热烈,但如何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保持道德底线,如何在物质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富足,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赵公明从瘟神到财神的转变,或许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财富的获得,应以德行为先,以正义为本。
这场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3月20日,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前往成都博物馆一探究竟,感受中国传统财富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赵公明这位华夏第一财神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