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藏玉米亩产突破1672公斤,创新技术助力高原农业发展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45: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藏玉米亩产突破1672公斤,创新技术助力高原农业发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玉米高产示范田取得了重大突破,平均亩产达到了1450.38公斤,最高产量地块更是达到了1672.86公斤/亩,比周边农户增产2~3倍。这一成果得益于“基于光温匹配的适宜品种选用与合理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等核心技术的应用。这次高产记录不仅为高原地区的玉米种植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还对解决当地畜牧业发展需求和缓解生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01

西藏玉米种植的挑战与突破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气候复杂多样,总体来说由于海拔高、纬度低,具有日照时间长、气温低、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春干燥、多大风等特点。全区年均日照时长在1475.8至3554.7小时之间,是全国日照时长最高的地区。全区年均气温在-2.8℃~11.9℃之间,各地区温差较大,西北严寒、东南温暖湿润,最温暖的东南地区年均温度约10℃左右,而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北麓山地年均温度在-3℃以下。

尽管西藏自治区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在74.8至901.5毫米之间,但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湿润,西北干燥,雨季(6~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至90%。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由东南向西北呈带状分布,山地季风气候与高原季风气候交错。

然而,西藏自治区的耕地资源却十分紧张。全区耕地面积仅为0.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土地面积的0.18%。土壤类型以山地灌丛草原土、潮土和亚高山草原土为主。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西藏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02

核心技术助力高产突破

针对西藏高原地区的特殊环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西藏农牧学院共同合作,应用了多项创新技术,成功实现了玉米产量的大幅突破。

  1. 基于光温匹配的适宜品种选用与合理密植:通过深入研究高原地区的光照和温度条件,科研团队筛选出了最适合当地环境的玉米品种,并通过合理密植技术,充分利用了高原地区的光辐射资源,实现了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2. 滴灌水肥精准调控:为应对高原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项目采用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对水分和养分的精准控制,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证了作物的生长需求。

  3. 提高收获指数: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措施,项目成功提高了玉米的收获指数。在最高产量地块中,收获指数达到了0.62,这表明更多的生物量被转化为可收获的籽粒,进一步提升了产量。

03

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此次高产纪录的创建,不仅展示了科技创新在高原农业中的巨大潜力,还对解决地区畜牧业发展需求和缓解生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1. 解决畜牧业需求:西藏自治区的畜牧业是其农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2021年牧业总产值为129.32亿元,在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0.65%。高产玉米的种植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饲料来源,有助于提升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缓解生态矛盾:传统的畜牧业发展往往伴随着过度放牧和草地退化的问题。通过提高玉米产量,可以减少对天然草场的依赖,从而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引领技术革新:此次高产示范田的成功,为高原地区的玉米种植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最高产地块种植密度达到5000株/亩,双穗率达到86%,这些数据为未来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西藏农牧学院植科学院次仁央金院长表示:“此次高产典型对于提高当地农户的种植水平所产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及对于整个西藏的玉米高产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实力,更为高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西藏的农业生产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