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家一级博物馆推荐:洛阳博物馆文化之旅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18: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家一级博物馆推荐:洛阳博物馆文化之旅

洛阳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40万件,是深入了解洛阳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绝佳场所。无论是精美的艺术品还是珍贵的历史遗存,都能在这里找到。博物馆的设计也独具匠心,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体验。如果你计划前往洛阳,一定不要错过这座充满魅力的博物馆。

01

“峇峇娘惹的世界”:一场跨文化的视觉盛宴

2024年12月5日,“峇(bā)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在洛阳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开幕。这是“峇峇娘惹”文化首次以展览的形式与洛阳市民见面。

此次展览由洛阳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土生文化馆(新加坡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共展出精美文物120余件(套),包含珠饰、刺绣、纺织品、肖像、金银器、瓷器和家具等多个种类,加上丰富的东南亚土生华人珍贵照片和文字资料,展览多角度呈现了“峇峇娘惹”文化元素,让游客感受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融合的独特魅力。

什么是“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又被称为土生华人。明代,随着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航行到东南亚,与当地各国进行商贸往来,其中的一部分人最终定居在印尼和马来半岛,与当地社群通婚,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这些早期的中国移民几乎都是男性,他们与当地非华人女性通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峇峇娘惹就是他们所生的后代。其中,男子被称为“峇峇”,主要负责对外参加社会事务;女子被称为“娘惹”,主要管理家中事务。

“峇峇娘惹”文化有何特点?

峇峇娘惹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与东南亚定居地的社区紧密交融,最终孕育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融合文化。比如,峇峇娘惹的语言“峇峇话”,混合了闽南语和马来语的词汇和语法,成为一种独特的混合语言。

峇峇话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峇峇马来话和峇峇福建话。峇峇马来话主要是马六甲峇峇的语言,后因许多人搬迁到新加坡而传播过去。 “峇峇”式马来语是早期“峇峇娘惹”身份认同的独特象征。虽然许多年轻的土生华人已不再讲,但是他们仍在推广语言课程、土生戏剧,以及诗歌等,努力复兴这门语言。峇峇福建话主要是指马来西亚槟城州土生华人的语言,它以闽南语为主,夹杂着马来语和英语中的舶来词汇。

“峇峇娘惹”世界的“时尚单品”

可峇雅是一种青年娘惹常穿的服饰,其特点是没有扣子,需要用胸针固定衣襟。可峇雅的形制主要源于马来传统女士上衣,图案以花鸟鱼虫、龙凤呈祥为主,具有中式特点。同时,可峇雅也融入了西式的修饰方法,比如用蕾丝花边点缀。

粉彩开光凤穿牡丹纹盖罐,也被称为和合器,和合器是娘惹瓷的一大系列,由盖和罐组成,制作精细。瓷器器壁较薄,盖口很大,和罐比例约为一比一。和合器的盖是主要特色,盖顶有一个把手,将盖倒置便可成一高足大碗。大的用来放置干货糖果,小的用来盛放燕窝、椰浆饭等,象征婚姻幸福圆满。

珠绣鞋是用极小的来自欧洲的彩色珠子在鞋面绣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而成,图案大多是花鸟虫鱼,有全包式和露脚趾两种款式,鞋跟也有低跟和高跟两种。珠绣鞋是娘惹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珠绣鞋是娘惹们必备的技能之一。出嫁时,娘惹会为自己未来的丈夫和公婆精心缝制珠绣鞋,婆家会将其他的珠绣品和珠绣鞋一起放在新房里,展示给亲朋好友看,以此来表明新娘的贤惠能干。

花卉纹爱尔兰方形地毯是这类纺织品的贸易术语,许多峇峇娘惹家庭会使用这种纺织品作为地毯或桌布,它们经常出现在峇峇娘惹夫妇的婚纱照中。

02

十大镇馆之宝:见证中华文明的辉煌

洛阳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十件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珍贵文物,它们不仅代表了各自时代的艺术巅峰,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兽面纹铜方鼎

兽面纹铜方鼎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瑰宝,以其庄重威严的兽面纹和精湛的铸造工艺闻名于世。这件方鼎采用已失传的失蜡铸造法制作,纹样肃穆,是西周早期难得的上乘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西周早期文化的繁荣,还被誉为西周方鼎中的第三大方鼎,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白玉杯

白玉杯是曹魏时期的玉器文物,以其小巧玲珑、晶莹剔透而著称。这件白玉杯采用名贵和田美玉琢制而成,历经千年仍光彩照人,堪称曹魏时期玉器珍品、稀世珍宝。白玉杯虽然体量较小,但其完美无瑕的美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唐三彩黑釉马

唐三彩黑釉马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品,以其罕见的黑釉和栩栩如生的造型而闻名。这件黑釉马是目前国内仅出土的两尊之一,另一尊则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其黑釉如墨,光彩照人,仿佛随时准备奔腾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是唐三彩中的杰出代表。

东汉石辟邪

东汉石辟邪是东汉时期的青石雕刻文物,长2.97米,宽0.9米,高1.9米,重达8吨多。这件石辟邪用一块完整的汉代青石雕刻而成,雄壮威武,气宇轩昂,是东汉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代表了东汉时期的石刻艺术水平,还是帝陵规制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母鼓方罍

母鼓方罍是商代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以其稳重大气的器型和华丽的纹饰而著称。这件方罍是商晚期青铜酒器中的精品,也是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器身纹饰精美,展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独特魅力。

泥塑佛面像

泥塑佛面像是北魏时期的佛像艺术品,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佛像面部丰腴,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虽为几块粘对而成,但其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的神情至今光彩照人。这件佛面像是北魏永宁寺出土物种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也是佛教艺术在中原地区的杰出代表。

金丝楠木塔

金丝楠木塔是清代时期佛教艺术文物的瑰宝,采用极品金丝楠木制作而成。这座宝塔高约6米,重约4吨,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佛像。它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七十大寿的珍贵礼物,不仅体型高大、造型精美,还因其材质罕见而备受瞩目。

子申父己铜鼎

子申父己铜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古代青铜器文化的辉煌。这件铜鼎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通过铭文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时代背景。

方格纹铜鼎

方格纹铜鼎是夏代时期的青铜器文物,被誉为“华夏第一鼎”。其造型和纹饰风格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几乎完全一致,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这件铜鼎的出土为研究夏代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叔牝方彝

叔牝方彝是西周时期的盛酒器,以其纹样繁密工细、铸造精工而著称。这件方彝不仅展现了西周青铜礼器的典型特征,还通过铭文揭示了其王室重器的身份。目前国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03

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

洛阳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传统的“天圆地方”设计理念,寓意天地和谐统一。建筑外观庄重大气,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既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实用功能。

博物馆的展厅设计也别具匠心。每个展厅都根据展品的特点进行了精心布置,通过灯光、展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例如,在青铜器展厅,通过模拟古代祭祀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礼仪文化的庄重与神秘。

04

实用参观指南

开放时间

每天9∶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节假日及牡丹文化节期间除外)。

预约方式

洛阳博物馆严格执行实名预约制。观众需提前通过洛阳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并按照预约时段入馆。预约通道提前3天开放,每日00:00时放票。

交通指南

  • 公交路线:可乘坐1路/77路/201路公交车至“洛阳博物馆”站下车
  • 地铁路线:乘坐地铁2号线至“文博园”站下车后步行600米左右即可到达
  • 自驾路线:王城大道快速路——隋唐城路——文博路,或龙门大道——古城路——聂泰路——文博路

洛阳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珍藏着超过40万件文物,其中展出文物达1.1万余件,其馆藏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在这些珍贵的文物中,有十件被誉为“镇馆之宝”,它们不仅代表了各自时代的艺术巅峰,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洛阳博物馆的这十大镇馆之宝,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共同构成了洛阳博物馆的璀璨星河。在欣赏这些珍贵文物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情况。

洛阳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40万件,是深入了解洛阳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绝佳场所。无论是精美的艺术品还是珍贵的历史遗存,都能在这里找到。博物馆的设计也独具匠心,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体验。如果你计划前往洛阳,一定不要错过这座充满魅力的博物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