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审美 vs 大脑判断:谁才是美女标准的裁判?
婴儿审美 vs 大脑判断:谁才是美女标准的裁判?
“婴儿也有审美偏好?”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即使是不满一岁的婴儿,也更倾向于注视那些成年人认为好看的人脸。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人类审美偏好的先天性,还引发了我们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这一发现来自著名心理学家范茨创立的视觉偏好法。在实验中,婴儿平躺在小床上,上方呈现两种不同的刺激物。由于两刺激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婴儿无法同时聚焦于两者,只能通过偏动头部来完整地投入视线。研究者记录婴儿注视每一目标的时间,如果婴儿在某一刺激物上注视时间更长,就说明他对其有所“偏爱”。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婴儿更倾向于注视成年人认为好看的人脸。
这一发现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对美的判断?是大脑的快速判断,还是后天的文化熏陶?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我们的大脑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判断一个人是否好看,甚至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做出了评价。这种快速判断的神经机制与大脑的视觉处理系统密切相关。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脸时,大脑会迅速分析其对称性、比例和特征的和谐程度,这些信息会被传递到大脑的奖赏中心,产生愉悦感。这种快速判断往往在几分之一秒内完成,甚至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审美判断。
然而,当我们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审视审美标准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东方文化强调意境与和谐,注重内在精神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理性与科学,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审美标准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审美偏好、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那么,婴儿的审美偏好与普遍性审美标准之间有何关系呢?哲学家大卫·休谟曾指出,尽管每个人的审美都是独特的,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普遍性的审美规律。这些规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人类在不同国家和时代对作品的普遍感受总结出来的。例如,诗歌中的美往往依赖于想象力的奔放和语言的巧妙运用,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
然而,要找到这样一种普遍性的审美标准并不容易。休谟指出,人们的内心感官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偏见、缺乏训练、不敏感等,导致他们的感受与普遍规律产生偏差。因此,真正能够成为审美标杆的人并不多。他们必须具备卓越的智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同时还需要通过训练和比较来不断完善自己的鉴赏能力。
那么,究竟是婴儿的直观审美还是大脑的快速判断决定了我们心目中的美女标准呢?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正如休谟所说,尽管审美具有主观性,但仍存在普遍性的规律。婴儿的审美偏好可能反映了人类对美的基本认知,而大脑的快速判断则体现了这种认知的神经基础。但文化差异又告诉我们,美是多元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或许,真正的答案在于: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它既存在于事物本身,也存在于鉴赏者的心中。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既要尊重个人的审美偏好,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接近那个难以言喻却又真实存在的“美”的本质。